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坚定推进制度型开放

今年17个制度创新案例集中发布

刘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第 01 版 )

  □记者 刘浩

  本报讯  创新推广保税船燃加注质量流量计交割方式、船供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业务模式改革、船舶通关服务集成式改革创新、推进大宗商品产业质量计量集成化改革……6月12日上午,在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制度创新案例交流会上,舟山片区今年17个制度创新案例集中发布,与会专家学者给出精彩点评与指导。浙江自贸区舟山管委会机关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各有关单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进一步坚定了舟山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深层次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经过5年左右的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同时,《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也提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推动大宗商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有效发挥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全面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

  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舟山片区始终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为己任,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改革之路,探索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制度创新成果的首创率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目前累计探索形成33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6项为全国首创,3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容易突破的‘低垂果实’已基本收获完毕,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制度创新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有关人士指出,聚焦首创性、特色化集成,舟山片区必须从更深层次理解制度创新工作,推动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从“政策供给”转向“制度生态”建设。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制度创新案例,涉及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监管创新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涉及“船加油”的制度创新已初步形成一套“体系”。比如,全面推广质量流量计交割方式,对标国际一流船加油港,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国率先实施船供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模式改革,提升保税润滑油供应灵活性和精准性,降低企业申报和物流成本;破解传统夜间作业风险高、效率低难题,实现保税船燃夜间靠泊加注作业安全化、常态化,推动舟山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建设;普陀区创新构建海事服务产业法治保障体系,围绕海事服务各环节,推出一系列创新制度供给和精准法律服务产品,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接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与会专家学者在肯定舟山片区成绩的同时提出,制度创新的核心要点,是聚焦制度层面的突破性革新,在研判新形势新需求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规则实施根本性优化重构。推进制度创新,必须要“跳出舟山看世界”,秉持全球化视野,加强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研究,锚定“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努力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切实增强“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要进一步加强总结提炼,注重首创性、集成性,聚焦大宗商品配置枢纽,不断拓宽制度创新领域空间,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