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数字引擎”激发市场活力 培育舟山海洋新质生产力
田鹏 李思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2日 第 03 版 )
□田鹏 李思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同时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建设”。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建设创新舟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会。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市应进一步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增长点”,探索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新着力点”,找准“数字引擎”激活市场活力,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优势点”。
舟山市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海洋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以新技术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新的生产要素、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传统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深远海养殖领域,我市已成功落地或计划落地7个深远海养殖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涵盖了养殖工船、大型养殖围栏等多种新型养殖模式。
海洋港口服务业领域,2024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68332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2201万吨。
海洋新能源领域,位于我市秀山岛的全球最大兆瓦级潮流能发电站已向国家电网输送发电超705万千瓦·时,潮流能持续发电并网时长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
海洋石化和新材料领域,去年我市鱼山石化基地成功投产了年产120万吨的ABS装置,金塘新材料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中。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掣肘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亟须破堵点、强保障
一是部分关键领域仍受制于人。海洋重点产业领域尚未完全形成系统性、针对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导致部分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难以突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技术需求与研发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充分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二是关键产业链环节安全亟须加强控制力。海洋防腐涂料和防污涂料依然存在瓶颈技术;船舶及海工用高级别特种钢仍依赖进口;海洋潮流能领域,测流仪被省内潮流能企业称为“拦路虎”。
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市场主体活力、产业高级化程度有待提升。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参与度较低,研发投入集中于大型国企和科研平台,导致市场化创新生态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商业模式亟须设计优化。目前我市海上风电、潮流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多依赖政府投资,市场化运营机制尚不成熟。储能技术、氢能联产等配套产业布局滞后,未能形成“开发—转化—应用”的完整商业闭环;三是海洋产业融资难。海洋经济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而我市现有金融产品仍以传统抵押贷款为主,缺乏针对海洋科技的专项信贷和保险产品,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升级或开展远洋作业时面临资金瓶颈。
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强化协调、争取
一是资金投入亟待加强。尽管我市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但专项海洋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规模与持续性仍显不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因此还需进一步发挥我市民营经济优势,引入社会资本;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亟待提升。当前,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意识,商业化面临较大困难;三是产业政策亟待重新定位。从战略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定量评估以及融投支持等方面明确产业发展政策设计的目标导向和基本架构。系统梳理和发现海洋新质生产力形成及赋能过程中不相容、不配套的法规政策,以及存在的政策空白点。
海洋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一是传统海洋产业亟待转型升级。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进一步推动海洋渔业、石化化工、港航物流、临港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我市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但海洋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产业发展生态亟待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海经济发展协调性仍需进一步提升,石化化工、港航物流、传统海洋渔业等产业绿色化发展不充分。
以“数字引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发舟山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举措
推动“数字引擎”发挥新动能
一是提升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充分发挥我省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产业研发创新及产业化落地,确立海洋经济新业态的战略先导优势,与其他省市形成错位竞争格局;二是推动数字经济与海洋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预计2025年底,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将突破95%。为此,需进一步推动我市海洋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技术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打造一批细分行业“领跑者”
一是聚焦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分类制定企业培育计划,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打造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二是发挥我市产业配套优势,加大科技招商力度,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招引一批核心设备企业落户,进一步推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联合高校院所组建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联盟,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先进工艺等行业标准研制,抢占行业话语权。
优化市场主体环境
一是激活市场主体信心,鼓励不同所有制资本多元化。在海洋产业领域,按照相关企业的规模大小、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特点进行分类,出台相应培育政策。进一步改变行业准入、项目招标、融资等方面国企、民企不平等的现象;二是加快产业化应用,催化形成市场规模效应。针对市内示范性项目产业化应用后劲不足等问题,下阶段应激励更多企业、单位参与,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商业化模式,如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等,促进项目的落地和推广,推动更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三是加快形成比较优势,构筑海洋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聚焦“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鼓励我市优势涉海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扶持海洋重点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在海外产业园区建设。
调整海洋产业经济政策
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同海洋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海外市场信息收集与海洋高端制造业耦合共生,培育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信息集成管理等生产制造的新业态。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赋能海洋产业发展“助推器”功能。应重点支持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实验室等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研究,推动基础科学向应用科学的转化,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本文为202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改革”专项课题(25NDJC099YB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