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质生产力 促进偏远海岛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陈海飞 彭城瀚 张良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2日 第 03 版 )
□陈海飞 彭城瀚 张良
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指引下,舟山市作为群岛新区,肩负率先探索海岛区域共同富裕路径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引导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舟山市高度重视偏远海岛民生改善、服务升级和发展提质。嵊泗、岱山等地传统渔业与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休闲海钓、海岛民宿等新业态逐步兴起,岛际交通、供水供电、5G通信、教育医疗持续改善,“蓝色岛链”、新基建和数字治理落地见效。但同时,偏远海岛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产业经济、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深层次短板,亟须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破解瓶颈,实现偏远海岛共同富裕。
舟山偏远海岛渔农村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舟山偏远海岛渔农村经济高度依赖第一、第三产业,以嵊泗为例,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73.6亿元增长到2023年142亿元,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26.1%、29.7%,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8.5%、46.6%,偏远海岛产业以渔业及旅游业为主。为应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东极、枸杞等地发展休闲海钓、渔家乐等生态旅游,嵊泗贻贝等水产加工业借助冷链技术延伸价值。
基础设施。舟山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偏远海岛在交通、民生和通信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交通方面,通过“蓝色岛链”工程、新增航线、升级航速,改善岛际交通;岛内道路方面,村内道路硬化率95%;民生方面,实现全岛24小时供电和海水淡化产能突破;通信方面,完成偏远海岛5G基站项目。以上举措极大改善了岛上居民生活质量。
医疗养老。伴随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的推进,舟山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模式,使岛上居民接受本岛医生诊治,提高就医便利性;同时,针对偏远海岛老人开展“海岛支老”“守护夕阳”“云陪伴”等扶持项目,为他们提供养老护理、健康保健、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提高了偏远海岛社区基本养老水平。
教育资源。舟山偏远海岛渔农村教育资源呈多维变革,“小岛学校优化工程”、教师跨岛“走教制”、岛屿校船专线等举措,改善了岛上学校布局;“银龄讲学计划”“千岛教育云”提升了偏远海岛办学质量。截至2023年底,岱山、嵊泗中小学分别为17所、9所,教师总量分别为969人、494人,校均教师数量分别为57人/校、55人/校,接近定海、普陀水平。
舟山偏远海岛渔农村共同富裕建设瓶颈
传统渔业依赖及新型动能不足。舟山偏远渔农村以近海养殖、远洋捕捞为主,技术匮乏及物流成本高等问题明显,受资源衰退和国际油价波动影响,成本收益比持续恶化,制约纵深转型;水产品仍停留在冷冻、晒干等初级形态,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海岛旅游同质化,新能源、海洋数据等产业门槛高,未形成规模化应用场景。
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制约。尽管偏远海岛基础设施投资逐年提高,但对外交通及岛际交通依然极度依赖渡轮,如嵊泗花鸟岛单程耗时3~4小时,班次少,遇台风、大雾面临停航,客运和货运受阻;岛内道路狭窄,缺乏环岛公路;5G施工条件差、运营成本高;数字政务因操作复杂难以推进。多重因素形成系统障碍,舟山偏远海岛渔农村与本岛城区基础设施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医疗养老服务存在供需矛盾。舟山偏远海岛高龄老人多,医养需求大。但交通、老人应用能力等问题使岛上医疗资源分散、孤立,远程医疗在偏远海岛区域普及速度缓慢。养老方面,尽管舟山建立了多功能智慧养老平台,但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无法发挥智慧养老优势。总之,舟山偏远海岛智能医养服务供给不足,居民需求难以满足。
教育资源短缺与体系断层。舟山偏远海岛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师资流动率高、结构性短缺;“走教制”导致教学质量波动;定向培养教师周期长且花费大,无法匹配需求增速;数字化设备使用率低,老年教师“技术鸿沟”制约远程课堂实效;“候鸟儿童”增加,教学秩序受冲击。多重矛盾形成海岛教育生态困境,教育体系受到挑战。
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地区经济向高质量产业聚集,打造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偏远海岛地区共同富裕。一是带动产业横向扩张,新增创新产业元素,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二是通过产业重组,促进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化,提高产业链韧性;三是助力创新商业模式,改善商业环境,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新质生产力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新质生产力推动优质资源有效配置,加速向落后地区流动,实现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结合,使偏远海岛地区快速成为新技术应用和新要素配置集聚地;数字、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加快偏远海岛地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使偏远海岛地区居民广泛分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红利,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改善均衡服务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远程可视技术等代表性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偏远海岛地区智能化教育、远程医疗服务成为现实;高质量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充分供给和有效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基础教育和医疗养老服务质量提高,实现地区间教育与医养均衡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舟山偏远海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数字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重构。蓝色新质生产力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重构。一是传统渔业,科技赋能建设嵊泗贻贝多肽提取中心、开发海洋功能食品、设计AI养殖系统、完善数字跨境电商技术,打造高附加值渔业产业链;二是新兴业态,利用海岛“零碳文旅”综合体,开发蓝碳旅游项目;三是服务业,利用智慧平台宣传海岛特色、营商环境,吸引资本投资,造福海岛百姓。
高技术赋能破解基建短板。抓住国家乡村数字建设升级机遇,大力发展偏远海岛新基建,采用生态材料开发绿色交通项目;采用景观基站设计、风光储能、低碳供电,在产业发展中同步完成海岛基建更新改造;采用海缆、卫星微波、微电网、5G超远覆盖等手段,实现舟山偏远海岛信号全覆盖,保障岛上网络需求,实现偏远海岛基建增质提速。
创新智慧医疗养老服务模式。医疗方面,远程会诊中心、网络医院、流动医院、专家巡诊等多种方式结合,为偏远海岛居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化医疗供给,加强远程沟通、医术交流、服务升级,提高重症、急诊、疑难病远程诊治效果;养老方面,借助数字技术加快智慧养老系统升级,开发智能适老产品,培养专业服务团队,为偏远海岛老龄居民提供智能系统操作指导,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数字变革重塑教育能力。一是教育公平,通过“教育共同体”整合资源,设立教育基金,使岛上学生有平等机会;二是教学场景,依托数字、网络技术打造“虚实融合”教育场景,依托“飞象双师”课堂与VR虚拟实验室,实现隔空可视;三是师资建设,鼓励应用AI助手、集成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通过数字助力,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海岛倾斜,实现全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凝聚共识,协同合力推进落地见效。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功能,推动“党建引领、政企协同、全民参与”机制建立。一要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将偏远海岛共富纳入考核激励机制;二要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偏远海岛民生与产业项目;三要加强政策集成供给,优化“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同时,加快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互通互联、标准统一规范,打造“市—县—岛”三级数字底座,为偏远海岛插上智能化、协同化的“翅膀”,确保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将舟山偏远海岛建成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样板岛”。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本文系舟山市社科联2024年“海岛共同富裕”专项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促进舟山海岛(小岛)发展的影响因素组态和提升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