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的路径探索及其双重价值

——基于舟山“航行的支部”实践

胡文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04日 第 03 版 )

  □胡文木

  基层党建面临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挑战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和神经末梢。2018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可见,以固定区域或单位为单元设置的建制型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经典模式和基本形态。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常态化趋势愈发明显,党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流动呈现出“行业性聚集、区域性分散、流动性增强”的显著特点。在舟山,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例如,在远洋捕捞作业中,党员渔民常常需要跟随渔船前往远离海岸的深海区域,作业周期在数月甚至更久,在此期间,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党员流动的新趋势,使得传统基层党建模式中基于固定地域和稳定工作场所的组织设置、教育管理等方式难以适应,出现组织覆盖空白、教育管理脱节、作用发挥虚化等问题,迫切需要突破陆地思维,构建适应“海上流动”的党建新机制。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舟山基层党组织探索出新的党建管理模式“航行的支部”。

  “航行的支部”三大创新

  1.组织体系创新:打造“海上移动堡垒”  

  一是动态化党组织设置。舟山市突破传统地域限制,根据海上作业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建功能型支部。按照生产编组,将同一作业编队的渔船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支部,实现了党员在生产过程中的紧密联系和协作;依据作业区域,在远洋航线、近海捕捞区域等分别设立党组织,便于对不同区域作业的党员进行管理和服务;针对行业类型,将货运船队、客运船队等不同行业的党员分类组建党支部,满足不同行业党员的特殊需求。  

  二是建立海陆协同的组织网络。在货运码头、客运站和渔业码头等地就近设立“海上党群服务中心”,集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纠纷调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海员、船员、渔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2.教育管理创新:创建“海上流动党校”

  一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场景化组织生活。借助学习强国等数字化平台,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政治理论知识、渔业政策法规、安全知识等内容,实现了学习的常态化和便捷化。二是建立“三时三段”灵活学习机制。作业时:利用船舶航行间隙,通过“船头微课堂”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休渔时:在岸上集中开展“党性教育周”,纳入渔业技能培训、海洋环保等课程;应急时:台风季等特殊节点,通过视频会议开展“战时党课”,强化党员责任担当。

  3.治理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共治体制

  一是建立海上治理网格体系。构建“主管部门—管理服务站—编组长—船长”四级监管“海上网格”,7300余名网格员分布在770个海上编组,实现了海上治理的精细化和全覆盖。网格员们定期对船只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宣传政策法规,确保船员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构建“海上枫桥”体系。组建由党员“渔老大”、海事执法员、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海上老娘舅”队伍,建立“船头初调—片区联调—部门协查”三级处置流程,目前已经打造区、镇、村各级调解船449艘,培育海上调解员696名(其中党员占比82%),先后开展抢险救灾、海上矛盾纠纷化解635次。

  三是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整合海事、渔政等力量,建立“支部吹哨、部门报到”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在遇到海上突发事件时,海上党支部能够迅速发出信号,相关部门及时响应,协同作战,大大提升了海上搜救、疫情防控等应急处置效率,保障了海上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航行的支部”的双重价值:实现基层党建科学化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重提升

  1.为基层党建科学化提供了浙江经验和实践样本

  合规律性与实效性是衡量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基本尺度。

  就合规律性而言,党组织设置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化,要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其结构样态和功能形式。“航行的支部”就是在充分发挥建制型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功能性党组织组织形态和运行方式,通过打造“海上移动堡垒”,有效解决了因为党员流动变化所造成的覆盖空白难题,先后建立了128个党支部。

  就实效性而言,党组织设置要最大程度保障其组织功能的发挥,“航行的支部”通过创建“海上流动党校”实现了学习的常态化和便捷化,解决了海上党员教育管理脱节问题,同时通过打造“海岛共富之舟”“服务保障国家战略之舟”“强化海域安全生产之舟”“海洋绿色生态之舟”等目标将党建与民生需求、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强”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2.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浙江经验和实践样本

  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四是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航行的支部”充分体现了上述“四治”要求,例如,在系统治理方面,一开始就突出“海陆一盘棋”的理念,统筹市县涉海部门单位,在力量调配、阵地打造、资源整合上做到有陆向海、海陆联动,并对照总体方案架构,分步骤、分类别、分领域制定细化方案,形成齐抓共管、集成推进的工作格局。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