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研究
蒋仲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02日 第 02 版 )
□蒋仲仁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3年底,教育部提出了“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新“双高”要求,把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到了新高度。今年年初,各省份相继公布了第二轮“双高”建设单位,各高职院校纷纷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群,专业设置与产业变革更加同频共振,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本文以舟山为切口,研究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匹配地方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机制,阐述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分析了当前专业建设匹配地方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举措,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借鉴。
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的匹配关系
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专业群”是指围绕特定产业或职业领域,将若干相关专业按照内在关联进行组合的专业集合。组群的核心逻辑在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专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协同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专业群的组建遵循“以链组群+以岗建群”的原则。以链组群强调对应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需求,将相关专业组成一个能够基本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群组。以岗建群则侧重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出发构建专业群,根据产业中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合专业。即以产业链为轴心,形成对接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岗位为导向,培养契合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人才。专业群内部相互支撑、错位发展,既避免专业设置的分散性,又提升人才素养的适应性。
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点。地方支柱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原有简单劳动力需求下降,对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上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跟紧产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学校必须加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及时增设符合新兴产业需要的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只有紧贴产业发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
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的匹配点。专业群与地方产业实现有效匹配,需要抓住双方需求和供给的关键结合点。一是在方向定位上,专业群服务的产业领域应与地方主导产业、高成长产业相一致。二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专业群培养的人才类型、能力结构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培养层次与岗位层级相符,培养数量与产业规模相适。三是行动路径上,往往通过产教融合项目体现,例如共建实训基地、订单班、产业学院等,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四是在机制保障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通过搭建平台,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院校层面应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和调适机制。保证群与产业的匹配从静态的一次性适配走向动态的高质量耦合。
专业群匹配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舟山市产业分布现状与岗位需求。舟山是全国唯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拥有独特的海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舟山市提出全面推进“985”行动,引领相关行业每年新增数以千计的岗位。宁波舟山港深耕航运服务业,带动港口物流、现代航运等岗位需求;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重点培育现代航运服务业,航运管理人才和高素质船员的需求不断增长;船舶与海工装备传统优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海洋工程装备、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绿色石化基地万亿级产业,促使应用化工和高分子合成技术等专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此外,海岛旅游、海洋服务业、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催生了邮轮服务、旅游管理、跨境电商、海洋食品等人才的新需求。
专业群匹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部分产业存在人才供需错配问题:一是高端技能人才短缺,在造船、石化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供给主要依赖本科院校和外地引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相对有限。二是新兴产业人才供给滞后,如数字贸易、旅游服务等新兴领域发展很快,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刚起步。三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动态衔接不够。传统强项产业发生变化时,专业调整存在滞后。四是人才供需的不平衡在某些领域较为明显,“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并存,“留舟就业率”不高,专业方向和产业需求没有完全吻合。
专业群匹配地方产业发展策略
要明确发展定位,踩准产业节奏,校地联动探索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长效机制。主要策略如下:
一是建立专业监测机制。学校与政府部门协作,定期获取产业人才供需数据,监测各专业对应行业的就业状况。例如,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影响,适度控制航海类专业招生增速;应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趋势,提前谋划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等。
二是动态优化群内结构。学校定期评估各专业群内部专业与产业链环节匹配的完整性和前瞻性,及时在专业群内增加相应课程模块或新方向。例如,应对船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增加“船舶智能制造”方向课程等。相应地,对于专业群内不再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或方向,及时调整或淘汰,让专业群始终保持对产业技术进步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三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舟山市政府要实施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院校专业设置调整计划。通过专项资金引导专业调整,并在全市层面统筹规划专业布局,避免区域内院校同质化竞争。
四是促进区域校地合作。市内2所高职院校之间应错位发展,形成合力,共同服务全市海洋经济,并与区域中职院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制度化的校企沟通渠道,实现校企“共商、共建”,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对产业的契合度。
总结和展望
实践证明,只有“前瞻规划、信息驱动、协同调整、灵活应变”,在服务地方产业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贡献度,才能实现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新“双高”建设契机,紧跟产业变革步伐,不断优化专业群布局与内涵,在服务地方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职教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24~2026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4YB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