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深蓝 暖心港湾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31日 第 02 版 )

  □记者 何菁

  转眼间,“舟创未来”人才专享周已在舟山走过了四个春秋。

  作为城市聚才引智的特色品牌,今年第四届活动推出了更有实效的内容:既有紧扣产才融合的人才创业路演会、大宗商品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会等“发展议题”,亦有人才集体婚礼、运动会等饱含人文关怀的“生活场景”。全市各相关部门精心谋划超百项活动,以城市最高礼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进一步集聚广大人才投身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当下的舟山正值用人之际。近年来,全市践行“大人才观”,将人才工作融入中心大局,聚焦重点领域靶向引才,健全全周期服务体系,创新市场化机制,形成“产才互促”格局,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亦见证着城市与英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以产聚才

  绘制海洋经济人才图谱

  5月23日,第四届“舟创未来”人才专享周人才创业路演会在新城举行,来自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项目集中亮相,与20家金融投资机构现场开展对接洽谈。

  舟山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建坤表示,公司防污涂料产品与其他一些路演项目的技术契合度高,现场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舟山产业基础扎实,是适合创业的热土。”胡建坤说。

  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引进的周慧博士带着“新型环保功能性材料在海洋装备中的应用”项目参与路演。曾在新加坡深造的周慧放弃当地发展机会,选择扎根舟山。“这里的海洋经济发展机遇吸引了我。”周慧的选择,是舟山以产业聚才的缩影。

  人才周期间,我市还举办了“双强汇聚·才兴大宗”大宗商品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会,邀请50家市内外优质人力资源机构与53家大宗商品领域重点企业负责人共商产才协同发展。构建产才协同体系、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成为各方聚焦的核心议题。

  当前,舟山正深入实施“985”行动,依托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全力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在人才引育方面,打出了一套“特色化”组合拳——

  发布海员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政策,覆盖全市10万余名海员,累计培育2.3万名专业人才;

  实施乡村农旅、农业生产经营等“十路人才”引育计划,引进首批乡村职业经理人,累计孵化农旅等业态247家;

  深化技能人才培养,建成46个“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推出“技能共富保”,全年新增技能人才1.66万余人;

  开展青年人才“聚舟行动”,发布“海洋博士招贤帖”,开辟30余条校招专线,为2.4万名舟籍学子建立档案,回舟率超35%。

  从创业项目路演到人力资源对接,从产业人才引育到青年人才集聚,舟山正以产才深度融合为引擎,持续集聚人才资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平台育才

  构建教科人融合新生态

  人才专享周期间,我市举行的“科技副总”沙龙活动,聚焦校地企协同创新。自4月18日首批市级“科技副总”受聘以来,这些高校院所专家已深入企业一线,为破解技术难题、优化产业方向提供智力支撑。

  作为人才工作的创新实践,我市推行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向流动机制,打通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通道。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方旭波教授与舟山普陀新兴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成功攻克某关节炎治疗用药技术瓶颈,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0%、新增产值超千万元;浙江海洋大学赵亚东教授助力大洋世家(舟山)优品有限公司建成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并完成生产线升级;浙江大学王洋研究员协助舟山低空产业发展公司建成首个智能网联低空测试基地,为新兴产业布局提供关键支撑……

  在“引才入企”的同时,6名企业领军人才受聘为高校“产业教授”,用产业资源反哺科研教学。浙江兴业集团的国家级人才谭柱良,受聘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产业教授”后,将带着企业端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经验,助力高校围绕产业需求调整学科建设与科研方向,并为学生到工厂、实验室实习实践打通通道。

  去年,我市探索校地在规划共谋、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成果共用、产才融合等五个方面,推进“五共”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到重大项目、产业一线开展创业创新,开展科技服务300余人次,解决产业瓶颈问题20余项。

  人才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东海实验室40周岁以下博士学历全职科研人员占比达73%,团队研发的最新技术首次攻克了激光雷达受环境光干扰的全球性难题;下紧转第2版▶  ▶上紧接第1版 甬舟“人才飞地”首批互认10名高层次人才,定海宁波飞地落地11个产业化项目;海洋经济人力资源产业园集聚38家服务机构,成为省级产才融合标杆。

  从科研攻关到人才培养,从平台建设到成果转化,舟山通过机制创新构建起“双向赋能、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留才

  塑造海岛人才引力场

  5月20日上午,新城见证了一场特别的集体婚礼——8对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人才新人喜结连理。除结婚证书外,新人们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城市人才纪念证书”。这场活动,拉开了第四届“舟创未来”人才专享周的序幕,也将“家庭幸福”与“城市发展”的美好期许深深交织。

  “我们之前是异地状态,丈夫在舟山工作,我在老家办准生证时遇到户口和工作地不统一的难题,没想到跟舟山相关部门沟通后,很快就办好了。”去年入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谭朋,深刻感受到舟山服务人才的“温度”。从创业到安家,澎湃(浙江自贸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庄正印感触颇深:“在舟山,不仅创业者个人能享受全方位人才服务,公司员工也能感受到城市的关怀。”

  为破解产业人才婚恋交友难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舟山今年创新推出“产业链红娘”服务机制,针对九大产业链人才婚恋需求,提供全周期精准服务。数据显示,自去年实施产业支撑、婚恋安居等4方面12条专项举措以来,累计提供婚恋服务超1.3万人次。

  在舟山,人才服务的精细度渗透到生活的点滴:5个人才相亲角建成;“后代后院”计划提供了2214人次托育服务;“一对一”关怀覆盖人才运动会、公交专线;智能化人才“服务计算器”实现政策全生命周期“智推智办”……这些举措让人才切实感受到“关键小事”背后的城市温度。

  筑梦深蓝,暖心港湾。锚定人才赋能海洋经济发展主线,扎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暖心解决人才婚恋安居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人才来舟施展才干、铸就梦想……这就是舟山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诚意。

  集体婚礼现场,人才新人们“在科研沃土收获爱情”“选择舟山倍感荣幸”的感言,成为舟山人才工作的生动注脚。这座以“深蓝”为底色的城市,正通过“情感留人、服务留心、生态留根”的立体化举措,让人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成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