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十年藏蓝护青绿 古城潮涌绘新卷
王周飞 吕柯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9日 第 04 版 )
定海区公安分局旅游警察在东海百里文廊景点巡逻
□王周飞/文 吕柯烨/摄
晨光中的定海古城,东海云廊如蓝色动脉蜿蜒入海,五雷山巅的百年古树在薄雾中舒展新芽。从环境“脏乱差”到民宿“净零碳”,再到生态警务联勤驿站林立山海,十年间,定海区公安分局以藏蓝初心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将“盆景式”的生态试验升华为全域共美的绿色蝶变,在千年古城写下“警色常青”的时代注脚。
点绿:从“社区民警”到“生态警长”的初心接力
十年前,新建村开启了“点绿成金”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社区民警张润亮是“点绿成金”的第一代公安人。他踩着雨后泥泞的山路,在笔记本里记下第一行生态巡查记录。彼时的南洞溪畔,垃圾随便丢、环境“脏乱差”,土路坑坑洼洼,骑自行车时常摔跤。为提升群众的护绿爱绿意识,这位“赤脚警长”磨穿脚板、磨烂笔头,每天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灌输绿色环保理念并带着村民清理陈年垃圾,在废弃坑里栽下5000余株树苗。
接过张润亮接力棒的是“95后”民警顾戍杰,来回两小时“跑山”是他每天打卡项目。有一次他将巡山途中的“随手拍”发布在朋友圈,很快舟山“小九寨沟”的美景就传开,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他也被称为干石览镇的绿色经济推荐官。
“野生兰花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私自采摘是违法行为。”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会利用每一次徒步登山活动,向身边的“驴友”介绍山上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保护情况。他说:“做好生态警务,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远不够。”顾戍杰吸纳300余名义警加入村内的山林、农田、水库等生态区域常态化治安巡查和森林防火、禁采禁捕宣传队伍,带领学生开展净山、生态研学活动30余次。
延绿:从“南洞试验”到“满园皆绿”的治理跃迁
站在东海云廊生态步道的观景平台俯瞰,定海湾的碧波与古城墙的青砖相映成趣。这条串联起山、海、城、村的蓝色飘带,见证了十年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种子从“一村独秀”走向“满园皆绿”的跨越。
2019年,依托“生态+水利”理念的五山水利工程开始建设,在水利设施上方铺设生态步道,打造一条“东海云廊”。面对25公里生态廊道的治安挑战,定海公安首创“云廊警长制”,47名民警分片承包山体、溪流、海岸线,配备无人机、水质检测仪等“生态警务包”如同移动的生态哨站;“定美云警”这支英姿飒爽的旅游警察也应时而生,他们既是朦胧山水的巡护者,更是绿色经济的护航人。如今这条生态廊道不仅成功抵御台风“梅花”“康妮”影响,更是成为展示定海的城市名片,已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
2022年,另一条蓝色飘带舞动山海,“东海百里文廊”唤醒沿途8个镇街、32个村社的沉睡资源。定海公安因地制宜,沿线布设“生态眼”485个,将盗采海砂、非法垂钓等线索化作数据流;小沙樱花步道三毛文化共鸣化解矛盾纠纷;马目山脊“警媒协作”“云端集市”铺设农产品共富通道。今年来,定海涉旅纠纷现场化解率提升至98%,生态类警情同比下降67%。
融绿:从“警民共治”到“写进基因”的价值重构
距新建村不远的白泉镇米林村的千年杨梅林里,树影婆娑间藏着定海公安最温暖的治理智慧。2022年甬舟铁路建设遇上古树保护难题,民警创新“树下听证会”机制,让村民、专家、施工方在古树下达成共识:将800株古树整体迁至觅林古树园,既保铁路动脉畅通,又留乡愁记忆传承。如今,这些古树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
风起山海,神鸟警驿。岑港马目,这个曾被称为“舟山西伯利亚”的地方,不仅有群岛重要水源库——黄金湾水库,还形成绵延13.5公里的最美风车公路,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的栖息繁衍地。驿站墙上挂着生态警长孙四平手绘地图:五峙山鸟岛的燕鸥巢穴、水库的监测点、风车营地的巡逻路线交织成网。他总结“护鸟三策”“守山四心”“巡库五则”。他说:“守生态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让山海与人共生共荣。”岸线守望员、小岛瞭望员、绿色巡护员……在他的带领下,山海守护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其实,这种共生理念在定海随处可见:在机器轰鸣的金塘工业园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不时出没;退休老船长组建的“蓝海护卫队”,用渔网定位系统守护海洋生态;古城脚下的“银发护绿队”,在青年民警带领下向市民游客介绍珍稀动植物。显然,警民共治的生态保护网已从物理空间延伸至价值维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些镌刻在警徽里的绿色誓言,正随着南洞的潺潺水声,流向千岛之城更加辽阔的春天,谱写着新时代“海上花园城”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