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举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
定海生物多样性馆综合馆对外开放,小灵猫实体标本与公众见面
吴建波 岩芳芳 祝思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3日 第 02 版 )
□记者 吴建波
通讯员 岩芳芳 祝思雨 文/摄
本报讯 今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昨天上午,我市在定海新建村举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讲好海岛物种故事,激发全社会守护生物家园的热情。
舟山独特的海岛地理位置,吸引了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海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海洋生物11大类935种,普陀区率先完成全门类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记录物种3244种,发现“普陀条孢牛肝菌”全球新种。目前,定海、普陀已完成生物多样性调查,岱山、嵊泗也将于年底前完成,全市“生态家底”愈发清晰。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成绩斐然。相关数据显示,五峙山列岛鸟类数量已经从数百只增至1.7万只,世界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繁衍生息的保护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舟山海洋自然保护地纪实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去年,我市制定出台《舟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更深更广的维度迈进。
昨天的活动中,定海区发布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及公众参与小程序。市民可通过小程序参与生态多样性保护,通过随手记录身边物种、一键上报生态线索。定海首批10家研学机构、社会组织签约组成科普联盟。
位于新建村的定海生物多样性馆综合馆——“定海生声”也于昨起正式开放。场馆以定海“山—海—城”系统保护工程为统领,多形式介绍义乌小鲵等珍稀动植物,并与定海近200处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信号连接。在馆内可以看到摘箬山、五峙山等地的实时画面,以及经过剪辑的小灵猫和水獭活动画面。该馆还收藏展示了一件来自摘箬山岛的小灵猫毛皮标本,为小灵猫遗传多样性和栖息地研究提供了实体依据(见图)。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推动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引导社区参与,讲好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从“现场发现”走向“全民守护”的故事,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舟山又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