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蝉南

成余庆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8日 第 02 版 )

  □成余庆

  这是我第二次与这个叫“蝉南”的村庄不期而遇。

  第一次是在早春时节,那天下着濛濛细雨。我们本意是去甩龙桥,看看那座建于清朝年间的石拱桥。许是小桥流水激发了我们的游兴,游完甩龙桥后,我们沿着弄堂岭下的山道继续前行,想看看山上的风景。

  行不多远,但见马路边立有一指示牌,上面写着“余天锡故居”和“刘少奇视察纪念地”。刘少奇自不必说,余天锡先前也有耳闻,据说他是古代舟山群岛科举出身任职最高的官员,他在舟山城西剑锋山麓创建的虹桥书院,是舟山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兴之所至,我们决定去一探究竟。

  进村的道路不是很宽,而且还有些陈旧。行至村口,发现有上、下两条路通往村里。也许是太过兴奋,我们竟然没经“侦察”,就贸然驾车沿着上面的老路“闯”了进去,结果险些酿成大事故——村里道路十分狭窄,且弯弯绕绕,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村子里“突围”出来。由于惊魂未定,导致游兴全无,从村子里出来后我们就悻悻而归。不过,“蝉南村”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驾车可能会“搁浅”的村子!

  第二次遇见蝉南村,更是意外。

  入秋后,我们决定徒行弄堂岭绿道。我们计划从甩龙桥旁的山脚上山,一路沿着绿道攀爬,爬升约300米后抵达竺家尖茶园,而后沿着茶园背面下山,再次穿过弄堂岭公路后继续上山,抵达黄杨尖隧道上面的山峰后,沿着山脊下山绕行到甩龙桥,全程也就七八公里吧,先前已有人徒行过,在“两步路”中有记录。

  不巧的是,待我们穿过弄堂岭公路再次上山后,行不多远竟迷路了!

  其时正值正午,外面阳光明媚,微风不燥,但是置身山中,只觉阴翳蔽日,密不透风。开始的时候还好,想着“天无绝人之路”,总能找到那条隐秘在山林之中的羊肠小道。但经过多番努力后,终是无果。

  正彷徨间,突然山腰处传来几声羊叫声,循声觅去,果然发现有几只山羊在密林中悠闲地吃着杂草。我欣喜若狂道:“这里有山羊,下面必有村庄!”于是,我们手脚并用,扒开灌木和杂草,向山下冲去。

  越往下走,生活气息越浓。先是遇见一大片的杨梅树林,树龄估摸都有二三十年;再走不远,果然发现一条山道,只是走的人不多,道路已被荒草湮没;再往前行,就能看见影影绰绰的房屋了——一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果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脚处有块盆地,盆地靠近我们下山这侧是田地,地里种着瓜果和蔬菜,一大片橘子林上挂满了金黄诱人的橘子,而村庄则沿着对面山坡铺陈开来,给人鳞次栉比的层次感。

  越靠近村子,越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又回忆不起什么时候来过,待来到村口的停车场后,我们才豁然开朗,异口同声的喊道:“蝉南村!”对,这就是上次我们差点要把车子丢在这里的蝉南村,只是上次我们是从对面山上的公路驾车驶入,而这次则是从这边山上的小道“闯入”。同行者打趣道,我们与蝉南村的确有缘!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决定好好观瞻一番。村子不大,也就百来户人家吧,所有房屋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重重叠叠,但并无规律可循,导致村里的道路曲曲折折,加之有些房子建造久远,彼此之间的间距不是很大,难怪上次车子差点开不出来。一条新修的马路在山脚延伸出去,通往小展方向,这条路才是村里的主道。

  与村民攀谈得知,蝉南村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系余家先人由宁波上面迁入,鼎盛时村子有100多户、700余人,现在村子已并入小展社区,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余天锡生活在南宋嘉定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副宰相),其弟余天任官至兵部尚书,余天任之子余晦任户部尚书,时有“一门三尚书”之说。村里还保留有建于清嘉庆初年的老屋,另有余家祠堂等。1958年11月,刘少奇曾到离村不远的摩鼻岭山麓视察。

  出村的时候已是午后,浓郁的秋阳普照着村庄。站在村口,回望村庄,但见整个村庄被群山环抱,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村子正对面的山峰形似“笔架”——果然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此可见余家先人独特的眼光,那莽莽青山、苍苍大地,成就了余家人的繁衍生息、血脉赓续——这也许就是这个村庄源远流长的奥秘所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是蝉南,中国千千万万的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