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关启用无人机“智能鸟巢”

探索海域智慧监管应用新场景

陈斌娜 齐妤晔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第 01 版 )

  图一

  图二  摄影 通讯员 陈吉浩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齐妤晔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一架多旋翼无人机从位于舟山海关大楼的无人机机巢起飞(图一),通过AIS系统精准锁定,“一键直达”目标船舶,高效完成了马峙锚地保税燃油加注的监管任务。这是舟山海关首次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启用无人机“智能鸟巢”,探索海域智慧监管应用新场景。

  这个形似“鸟巢”的无人机库,可以自动提供无人机起降、充电、维护和存储等功能。巢中的无人机上配置了四光相机、热成像仪等先进设备,具有目标跟踪与语音警示功能。

  “机巢和无人机的运行指令,由室内的系统后台发布。”舟山海关科技科技术人员朱晓龙说,无人机起飞后,可在5分钟内抵达目标区域,覆盖半径10公里。

  朱晓龙坐镇系统监控平台前,通过系统自动设置,确定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目标位置,随即按下“自动飞行”键。无人机起飞后,通过AIS系统精准锁定目标船舶,并沿着设定路线直飞马峙锚地,“直奔”目标区域开展海上巡检及监管任务。

  在实际监管中,无人机沿途拍摄的图像通过网络实时回传至后台系统,进行风险分析研判(图二)。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可实时提醒海关关员,迅速联动监管艇,实现“空天陆海人网”一体化协同作业,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和应急响应能力。

  朱晓龙告诉记者,无人机巡检替代了以往坐船出海巡检的传统模式,巡检时间由原来的至少2个小时缩减到半小时。 

  目前,舟山海关辖区共有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65个、保税监管场所30个,分布在24个大小岛屿及其周边海域上,海关日常监管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

  下一步,舟山海关将持续聚焦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和一流强港建设,结合群岛型海关业务特色,探索更多智慧监管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口岸智能化、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