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执法消除“破窗效应”

周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4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周沫

  近日,舟山海警局接海事部门通报,在岱山海域查获今年禁渔期我市首起非法捕捞案,现场查获近1500公斤梭子蟹,涉案价值约6万元。东海伏季休渔刚刚开始,非法捕捞者就顶风作案,这充分说明禁渔形势的严峻性。唯有雷霆执法,才能消除“破窗效应”,确保渔场休养生息。

  经过多年普法及依法治理,我市渔区已形成禁渔期“船拢洋、人上岸”的普遍自觉,非法捕捞、非法销售违禁水产品现象日渐消失。然而,东海渔场向来是各方渔船集聚之地,禁令之下依然难免有非法捕捞者暗度陈仓。据“竞舟新闻”报道,这次查获的非法捕捞船只就来自外省。而在上月的“春季护渔”海上联合执法行动中,我市执法部门在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及马鞍列岛保护区附近共查获违规船舶21艘,大多也来自外地。如何既“管好自己的船”,又“防好别人的船”,正是“守海有责”的题中应有之意。

  不管是哪里的船,非法捕捞损害的都是共同的渔业资源。假如这艘违法捕捞船只未被当场查获,1500公斤的梭子蟹就可能流入市场,从而对禁渔执法造成挑战,给一些人带来“规则可被打破”的心理暗示。“破窗效应”理论认为,环境中未被及时修复的微小失序现象会诱发人们效仿,导致更严重的破坏行为和犯罪蔓延。我市查获今年禁渔期首起非法捕捞案,及时修复了“破窗”、震慑了非法捕捞,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

  近海渔场已难以成汛,要想“年年有鱼”就得落实休渔制度、修复渔业资源。然而,资源是大家的,渔获物是自家的,这是一些非法捕捞者的“黑心逻辑”。可想而知,一旦“破窗效应”蔓延,茫茫大海就会不断上演“公地悲剧”。大海再辽阔也没有法外之地,这显然不能靠“喊出来”,而要靠“治出来”!

  令人欣慰的是,科技进步日益为管海治海擦亮“千里眼”、安上“顺风耳”,这是禁渔执法变难点为亮点的转型契机。渔政、海警、海事、公安等执法力量应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彰显整体效能。尤其要针对海上监管执法的实际需要加强智能化建设,综合运用卫星监控、船艇巡航、无人机监管等手段落实全天候、无盲区海上联合执法,及时消除“破窗效应”,全力确保禁渔期“风平浪静”。

  禁渔期刚开始,我市查获的首起非法捕捞案不失为以儆效尤的活教材。目前,涉案船舶和渔获物已被依法扣押,涉案人员正在接受进一步调查,依法查处还有后半篇文章。非法捕捞1500公斤梭子蟹该当何罪?公众拭目以待,正义的宣判不应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