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是以小博大的“秘密武器”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4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月湖

  近两年来,蚂蚁岛稳步推进“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开发虾皮休闲食品和虾饼预制菜,推动虾皮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通了全省山区海岛县特色产品助农销售体系及高速服务区销售网络,生虾皮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有效拉长了村民致富链,拓宽了海岛共富路(据《舟山日报》5月7日报道)。一直以来,只知道金塘螺杆产品占据全国75%以上的市场份额,没承想蚂蚁岛的虾皮产业也做得如此之大,生虾皮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竟高达80%。小小蚂蚁岛可真了不起,这也似乎说明,特色化是以小博大的“秘密武器”。

  靠海吃海得有特色

  向海而生的舟山人自古以来靠海吃海,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更多新的“吃法”,比如凭借区位优势发展港口贸易,乃至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而耕海牧渔也分成了捕捞与养殖、近海与远洋……但无论如何,对于许许多多的海岛民众来说,靠海吃海依然离不开“一条鱼”。不仅如此,还得在一体发展的同时各显神通追求特色化。就如蚂蚁岛,在做好“红色文旅+”文章、深入推动渔旅融合的过程中,将虾皮加工作为特色产业,开发出各类虾皮衍生产品,用小小虾皮“铺”就一条共富路。

  海产品林林总总,蚂蚁岛为什么选了小小的虾皮作为共富产业?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一方海域养一方鱼,蚂蚁岛历来是出产优质虾皮的“近水楼台”,顺势发展虾皮加工特色产业具有传统优势。只是专注于小小的虾皮,显然是出于特色化考量。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摊子铺得再大也会劳而无功。

  蚂蚁岛人无疑是睿智的。水产品加工是舟山的传统产业,假如蚂蚁岛什么都搞,就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在争市场、争销路的“内卷”中不仅卖不出好价钱,稍有不慎还可能被淘汰出局。另外,作为人力财力有限的一座小岛,在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又无法与现代化大企业相提并论,想全面做大做强谈何容易。而虾皮虽小却有特色、有优势,足以成为蚂蚁岛人靠海吃海的共富产业。

  在蚂蚁岛共富工坊的展示柜上,虾皮衍生产品琳琅满目,有袋装或罐装的蚂蚁岛生虾皮、小岛下酒菜等特色干品,有蚂蚁岛虾皮和舟山SAGA面包店联名制作的咸鲜口味网红爆款面包,还有可以直接当味精用的虾皮粉……小小虾皮越做越“大”,“大”得让人无可比拟。

  并非只有蚂蚁岛适合发展虾皮加工产业,但蚂蚁岛已经把虾皮做出了特色、做出了规模,这就拥有了人无我有的先发优势。

  特色化不等于碎片化

  蚂蚁岛凭借特色化以小博大,将虾皮加工做成富民强岛的共富产业,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普遍借鉴。舟山的诸多小岛都是传统渔区,当下依然可以仰仗“一条鱼”靠海吃海。只要像蚂蚁岛那样发挥各自优势,做出各自特色,同样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渔区已开始“不走寻常路”,有的养黄鱼、有的育贻贝,有的举办鱼宴、有的专做鱼鲞,各显神通之下特色产业呼之欲出。以小博大,就是要彰显特色,就是要错位发展,这样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特色化有利于避免同质化,但也要防止碎片化。“一条鱼”虽有无穷变数,但也并不意味着别人做了一款产品,我就非得换一种新的不可,如此求特求异显然过于机械。人有先天优势,我有后发优势,在竞争中各自做大未尝不是皆大欢喜。你做这个味,我做那个味,说不定还能共同成就“大拼盘”。说到底,追求特色化还须立足资源禀赋、着眼市场需求,为自身发展明确定位、找准路径,而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人无我有”。

  我市的不少小岛人口少、体量小,在凭借特色化以小博大的过程中,是坚持“一岛一品”还是寻求“多岛一品”,大可视情而定。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往往也能成为特色化。一旦开发出风靡市场的网红产品,完全可以将诸多小岛的共富工坊结成产业联盟,在相互支撑、相互借力中做大做强,逐步将小岛特色放大为舟山特色。蚂蚁岛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假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完全可以向毗邻海岛延伸产业链、扩大富民圈。

  舟山群岛是个有机整体,以特色产业将既具个性又相互关联的小岛串珠成链,东海明珠才会更加璀璨。我市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也蕴含着协同发展、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的深意。特色化既是每一座小岛以小博大的“秘密武器”,也是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神器”,理应拒绝以邻为壑、追求互联互通。

  事实上,诸如蚂蚁岛这样有特色的产业岛已不在少数,无非是各有侧重、各具千秋,如能相互辐射、取长补短,必将在以小博大中呈现更多精彩。比如,一些渔业资源丰富但人力不足的海岛,完全可以将部分“生产车间”安排在附近小岛。而另一些旅游资源丰富但空间逼仄的小岛,则可以将客流引向毗邻岛的民宿。如此统筹谋划、一体发展,显然有利于充分盘活小岛的空间及劳动力资源,在互助合作中更好地彰显特色化,从而促进小岛振兴、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