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洋新质生产力促进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刘家琪 全永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4日 第 03 版 )
□刘家琪 全永波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舟山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构筑海洋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为此,我市需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挖掘海洋资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高质量发展。
舟山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
1.发展“一条鱼”全产业链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在新旧动能转换、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23年舟山市提出“一条鱼”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不仅关乎民生福祉,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象实践,更是探索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以渔业为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链的跨界衍生,深入挖掘海洋生物经济价值,是舟山培育海洋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体现。
在产业结构方面,舟山“一条鱼”全产业链的构建延伸至远洋捕捞、精深加工、现代商贸、渔旅休闲、生物医药以及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业态领域;在养殖捕捞方面,舟山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运用,充分利用前沿养殖捕捞技术,开展高效智能的生态养殖方式,显著提高鱼群成活率,并布局深海智能化养殖,通过各种装备化试点突破深海鱼类养殖的技术瓶颈;在物流商贸方面,舟山不仅对高附加值产品进行精细化分类加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通过开发鱼露、鱼精等海洋生物调味品,充分挖掘低值水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在沿海地区形成广阔的市场前景。
2.打造鱼山绿色石化基地
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是舟山市着力构建的现代海洋产业链之一,截至2024年,舟山市规上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874.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陆续落地投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大步迈进,为舟山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鱼山绿色石化基地是全国最大、单体全球第二的绿色石化基地。基地从上游生产逐步拓展至石化中下游产业链,不断引进链主型企业和项目,具备每年4000万吨炼油能力和每年1180万吨芳烃、42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发展。以重大项目推动舟山制度政策创新,舟山片区累计探索形成33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6项为全国首创,3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构建起极具辨识度的油气全产业链闭环改革创新体系。
3.致力江海联运创新突破
2024年11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以舟山片区为基础,统筹宁波片区,开启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船畅其运、货畅其流,舟山充分发挥海港优势,致力江海联运创新突破,打开了通江达海、货畅全球的局面。去年舟山开通重庆、荆州、鄂州3条江海直达航线,首创“江海直达+长江班列”联运新模式,新增江海直达船舶7艘,总运力达21艘共计27.8万吨;江海直达船“创新5”轮满载5400吨进境粮食从舟山起航,开创了我国万吨级江海直达船舶从沿海直航长江上游的先河;两艘全球最大的40万吨级矿船在鼠浪湖岛实现历史性“同框”。
4.建设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舟山以东海实验室等为龙头的“一室多院”创新矩阵加速形成,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东海实验室锚定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任务,以海洋环境感知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攻关、工程应用和产业转化,与海康威视、和德宇航等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强化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运用的全链条攻关,有效解决“项目从企业和市场中来、成果到市场和场景中去”的问题。
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挑战
尽管舟山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突破,面向世界的区位优势更加突显,但是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发展环境复杂严峻,城市竞争日趋激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第二,舟山海岛地区资源共享性差,基础设施短板仍制约发展,城市功能品质还需提升,人口人才集聚能力偏弱,人口老龄化、偏远海岛空心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新质生产力促进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创新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科技创新是培育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持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够激发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一是提升涉海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技实现自主创新发展。针对“卡脖子”技术和核心技术,应明确攻关重点,发现关键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在海洋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力质效,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创新要素的汇聚,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使舟山海洋经济实现科技驱动型高质量发展。二是聚集重点产业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扶持高端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产业,更好地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新型海洋技术研发平台以及创新孵化基地等海洋科技产业化载体,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技术转化和产品迭代。三是强化海洋数据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海洋基础数据质量,不断利用新质信息技术对海洋经济多业态进行融合,加快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推进海洋经济数字化建设。优化舟山海洋海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数据来源渠道,获取海洋区域环境的实时信息,加快海洋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建共享。
第二,提高海洋领域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素质。人才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根基,舟山市需要打造一批有利于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要创新海洋科研人才的培养体系,培育适应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跃迁方向的科研人才,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科研人才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空间。二是要创新海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针对海洋产业的实际需求和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熟练操作经验、技术功底扎实的复合型、实用型海洋技术人才。三是制定海洋专项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相关海洋产业人才的奖励和补贴政策,通过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引进和激励人才,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生态,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人才高地。四是除了在高校开展海洋专业教育和海洋通识教育之外,舟山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海洋素养教育和海洋安全教育,借助海洋科学周、科研院所海洋科学开放日等活动,让人民群众认识海洋、关心海洋,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海洋领域。
第三,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打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舟山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法规、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方式,从而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释放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基于我市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取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东极庙子湖、葫芦岛等海岛在供水管网、海水淡化、交通提升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改造,切实解决了偏远小岛群众的难题,小岛活力日益显现。舟山一方面可进一步深化塑造小岛IP,对标志性建筑进行再升级,结合岛上特色元素,利用小岛IP打造具有观赏功能的文旅实景,同时培育网红特色餐厅,引进连锁商业品牌,培育观光夜市、主题演艺等休闲体验业态,让小岛“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另一方面,舟山可以围绕小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洋新质生产力以及海岛物流快递体系建设等工作,提炼并上报一批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理论成果和标志性案例,树立海岛共同富裕的经验典范,推动舟山海岛地区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研究成果(24VHQ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