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破解假日经济管理密码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3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薛晓波
今年“五一”假期,我市旅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举办文旅体活动166场次,游客点赞声不断。当全国多地景区因客流超载频上热搜时,作为旅游城市,道路资源十分有限的我市,却以“免费牌”“服务牌”的创新组合,在旅游热度与秩序维护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为破解假日经济中的管理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面对假期最高单日超11.8万辆次的跨海大桥车流,我市没有简单采取限流封控的“懒政”,而是通过导航无感分流、无人机快速处理事故、潮汐车道调控等科技手段,让道路资源实现动态优化配置。舟山跨海大桥“硬路肩可通行”柔性管理,既保持了通行效率,又传递出城市管理的温度。这种“绣花功夫”般的精细化治理,将传统交通管理升级为智慧交通服务,为破解节假日出行难提供了新思路。
惠民政策释放的“乘数效应”更显治理远见。从部分景区免费开放到公交接驳服务的免费,从志愿者服务到平价供应点设置,舟山以1299班次免费交通、4107人次志愿服务构建起立体化服务体系。这些看似“亏本”的投入,实则撬动了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岱山、嵊泗精品民宿出租率均超90%,嵊泗、普陀一些热门岛屿“一票难求”。这种“舍小利谋长远”的治理逻辑,生动诠释了服务型政府的现代治理理念。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则为海岛经济注入新动能。定海状元文化节与“宠物浪浪节”的混搭,嵊泗民谣音乐会与非遗展示的融合,东海郊野公园与滑泥公园的错位发展,展现出文旅产品从观光向体验的深度转型。当传统渔镇转型为艺术市集,当海岛民宿升级文化空间,我市正在将地理空间的“孤岛”转化为文化体验的“热岛”,这种“文化+旅游+生态”的融合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我市假日经济的治理密码,本质上是将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的系统性变革。从车辆分流到文化引流,从硬件投入到软件升级,我市用实践证明:破解“人从众”难题,不能靠简单的限流管控,而需要构建起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当各地还在为节假日“保畅通”焦头烂额时,我市已悄然完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治理跃升,这份“既见烟火气,又显文艺范”的假日答卷,正是我市假日经济管理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