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枢纽 畅联八方
——舟山这十年②
方智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2日 第 01 版 )
摄影 记者 陈永建
□记者 方智斌
殷殷嘱托
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位于舟山市岙山岛,是国家首批石油储备基地之一。2005年底,习近平到舟山调研时,也曾来过这里。时隔10年,他依然牵挂着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他走上眺望平台,俯瞰已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储油设施,听取舟山江海联运服务和岙山石油岛总体规划介绍,详细了解基地运行和发展建设情况,并同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亲切交谈。习近平表示,运筹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要精心谋划、建立系统预案。他要求基地严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问题处置能力。
——摘自2015年5月30日《浙江日报》头版通讯《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
奋进故事
相机镜头中的“岙山嬗变”
晚春时节,阳光和煦。
5月11日,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兴中公司)员工应红枫又一次背着相机出门,记录岙山“小岛之变”。
结束我国大吨位油轮不能直接靠泊的历史,油品吞吐量突破1亿吨,总投资6.6亿元的中化兴中六期扩建项目建成……作为舟山港口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中化兴中公司岙山基地持续“输出”,不断助力舟山在油圈“出圈”。
见证了岙山岛的变迁,应红枫尤其对近十年小岛的嬗变倍感振奋。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岙山调研,对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进一步坚定了兴中人攻坚克难、发展壮大的决心和信心。
“这张照片是我们六期扩建项目开工时拍下的。平基打桩、浇铸承台、焊接罐板、铺设管线、调试设备……1000多名建设者在一年多时间里顶严寒、战酷暑,创下了这座石油岛建设发展以来进度最快、项目性价比最高的工程施工纪录。”翻开老照片,应红枫的思绪立刻被拉回了火热的建设场景里。
随着六期扩建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并投产,中化兴中公司岙山基地成为集储存原油、燃料油等石油产品功能于一体,能接卸和装运500吨级至30万吨级油轮,年吞吐能力超过4000万吨的大型石油转运基地。
2015年之前,中化兴中公司业务主要聚焦炼厂提供原油中转、国际保税原油仓储和部分燃料油供应。浙江自贸区力推保税船燃供应业务后,该公司凭借码头泊位多、距离锚地近、油品仓储业务机制完善等优势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2016年出库保税船燃量为48万吨,2017年突破100万吨,2018年突破200万吨,2023年达到400万吨,2024年完成供油423万吨,占当年舟山保税船燃供应量的约58%……一串数据印证了中化兴中公司在舟山保税船燃供应市场上的作为和担当。
一船多供、跨关直供、期货油直供、B24生物燃料供应等政策在中化兴中公司试运行然后推广,舟山区域内前十大船燃供油商都是中化兴中公司的客户。
“只要能到现场,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我都会去拍照记录。”应红枫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个个关于“全国第一”“首单”的照片:中化兴中公司首次为国家航行船舶加注高硫生物燃料油,4950吨国产保税380燃料油期货仓单在中化兴中公司正式注册生成……
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岙山岛诞生的一个个纪录,已成为舟山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油品全产业链的鲜明标识。
驻足岙山岛望远亭,眼前是林立的储罐,稍远处的码头上停满了正在作业的油轮,远处往来的船舶在海面上犁出道道白色浪花,更远处的马峙锚地更是百船云集。
应红枫不断按下相机快门,将之定格。“除了作业条件不允许的时段外,这里几乎时时刻刻在满负荷运行。”他指着码头告诉记者,公司码头现有6个泊位。当天上午,1号泊位10万吨级“柳林湾”轮、2号泊位5万吨级“海之润17”轮、3号泊位3000吨级“朝阳501”轮、4号泊位500吨级“恒兴9”轮和6号泊位3000吨级“安通27”轮都在装油,5号泊位30万吨“新吉元”轮在卸油。
如今,中化兴中公司又在报批新建一座5000吨级的输油码头。
十年答卷
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向制度要创新、向改革要红利。在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征程上,舟山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矢志推进重大制度创新,带领全市上下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十年间,舟山聚焦开发开放,在保税油主体准入、混兑、供应、储存、接驳、通关、加注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成果丰硕:建成我国首个民营控股、国有参股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落地国内唯一民营企业成品油出口试点;在全国率先获批发放保税燃料油加注地方牌照,开展不同税号油品混兑、跨关跨港供油等一系列通关监管改革;建成全国首个船舶入境通关无纸化口岸,船舶通关一体化改革惠及长三角及沿海口岸;发布全国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低硫保税燃料油价格指数,构筑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
十年间,舟山两次获得国家政策支持,2020年获批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26项措施,2024年获批纳入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范围。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累计探索形成33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6项为全国首创,3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的首创率和复制推广率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年间,舟山GDP翻番,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6.2亿元。全国最大、单体全球前列的石化基地建成投产,原油年加工量超4400万吨,石化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800亿元;油气储存能力近4000万立方米,年油气贸易额近1万亿元,年油气吞吐量近1.5亿吨;年国际船加油量达726万吨,跃居全球第四大国际船加油港。
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的批复。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市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梳理枢纽建设重大项目库,明确落地路径。
今年3月中旬,《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舟山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三基地两中心”目标被具体细化为大宗商品储运、加工、海事服务、贸易、交易、数字自贸区和风险防控等7方面27项任务。同时,形成“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7张任务清单、343项具体任务,进一步明晰了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实施路径。
聚焦“三基地两中心”目标,对标“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舟山正将油气领域的各项改革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向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其他大宗商品领域拓展延伸。
积极推动生物燃料油混兑出口,加快推动政策落地;积极申建全国首个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综保区,以更大力度、更惠政策、更优服务,吸引大宗企业、集群大宗产业;持续优化大宗商品通关模式,探索综保区仓储货物“最多检一次”,提升货物流转效率;聚焦石化、铁矿、油气、粮食等领域,梳理一批大宗商品储运、加工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两重”“两新”和“千项万亿”等政策支持;推进分层设立土地使用权,支持企业探索利用地下空间等……
新举措让大宗商品投资贸易往来更加自由、便利。40万吨级“远见海”轮再访鼠浪湖,宁波舟山港40万吨级矿船累计接卸量突破400艘;新奥(舟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TK04储罐获得《保税仓库注册登记证书》,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首家LNG(液化天然气)保税仓库成功设立;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约52.75%,创开港以来单季度历史新高;金钵盂不锈钢冷轧项目投产,有色金属产业链从原料加工向精密制造升级;浙江海事局与舟山联合出台20项举措,共同推进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建设。
乘风破浪抢新局,扬帆起航正当时。站在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新起点上,舟山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硬实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已在千岛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