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文学之舟能否驶向更远的海

陈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9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陈斌

  近日,“三毛文学周”通过手稿特展、文学讲座、摄影展等活动,将“流浪与归乡”的主题融入城市文化脉络。这场盛会不仅让三毛的文学血脉在故乡生根,更探索了文化传承的新可能——如何让一位作家的精神遗产成为连接世界的情感纽带?

  作为三毛祖籍地,定海以“三毛散文奖”为纽带,构建起文学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从《撒哈拉的故事》手稿展到“橄榄树之旅”研学路线,从校园讲座的思想碰撞到《三毛全集》的永久典藏,定海正将三毛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场景。

  如今,“三毛”已成为定海的文化标识,但更需思考如何让这颗种子在更辽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三毛笔下的自由与追寻、浪漫与坚韧,本就是超越地域的“世界语言”。定海需要搭建一座让文学精神“走出去”的桥梁。

  从绍兴“鲁迅故里”以文学IP撬动文旅经济,到莫言文学馆用数字技术重现高密东北乡的乡土记忆,文化名城的鲜活实践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定海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唯有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让历史记忆与现代技术、文旅生态碰撞出“创造性转化”的火花,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文化坐标。三毛文化的新生,需要以“行走”为轴心,串联起文学与世界的对话。 

  打造“行走文学”的全球叙事。三毛一生跨越59个国家,其足迹本身就是一张文化地图。定海可联合重庆、撒哈拉、加纳利群岛等地,通过联合策展、互设文化驿站、开发主题研学,让三毛故事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载体。还可借助短视频平台发起“重走三毛之路”挑战赛,激发青年用当代视角解读“流浪”精神。

  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生态。在定海三毛文化村,可引入“文学剧本杀”,让游客化身《雨季不再来》中的少年;打造“星空朗读会”,在橄榄树下重现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开发互动装置,让手稿文字化作可触摸的全息影像。当文学从纸页走进生活场景,文化传承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共同体。建议三毛散文奖设立“青年文学营”,面向全球征集“流浪与归乡”主题创作;与高校共建“三毛文学工作坊”,挖掘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生态观等议题;推动《橄榄树》等经典IP跨界再生,如与电子音乐人合作改编,让文学在不同艺术形态中流转重生。 

  定海的文化实践已初见成效,“山海念影 寻迹三毛”主题摄影展用光影叙事构建三毛万水千山的文学足迹,“我语三毛在定海”征文活动吸引数千青少年续写传奇。未来可进一步释放三毛文化的“海洋属性”——依托舟山群岛的海洋资源优势,创办“海洋文学论坛”,探讨三毛作品中“海与远方”的命题;借助区域合作契机,推动三毛作品在东南亚国家的译介传播,让文学成为文化交流的柔性纽带。

  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今天的定海正以文化创新为锚点,为当代人构筑精神栖居的港湾。当三毛文化从故乡扬帆起航,她笔下对自由的追寻,恰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共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