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三方联动 推动海岛共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以白沙岛潜水项目为例

韩国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第 03 版 )

  □韩国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舟山市“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探索一条具有舟山特色的海岛共富新路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舟山还面临产业转型、人才短缺、公共服务不均等现实挑战。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主阵地,亟需通过办学模式创新破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海岛发展需求错配”的突出矛盾。本研究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指导下,以“三螺旋”理论为框架,构建政府—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为破解海岛共富的“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核心研究内容

  1.文献调研

  “三螺旋”理论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在知识经济主导全球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应当通过协同创新推动与区域产业的共生发展。近年来,高校—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该理论对高职院校与产业协同创新办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三螺旋”空间演化理论阐释了政校企三方的关系

  在社会科学领域,1994年,美国当代创新研究领域学者埃兹科威兹(Henry Etzkowitz)提出大学发展需要与政府、产业间构建一种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是指高校(包括其他知识生产机构)、政府(国家或区域层面)、产业(行业企业)三大类机构领域之间关系转变为不同角色相互渗透,通过三者间的有效互动形成合力,实现知识的生产、转化、升级以及产业化,同时三者在相互作用动态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不断螺旋上升。

  地方大学(包括高职院校)除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也能够通过知识创造和传递,帮助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也可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承担以往属于政府的职能。

  关于“三螺旋”系统的功能:系统构件的能力决定了系统的表现,如果创新系统理论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义为技术的生成、传播和应用,“三螺旋”系统的主要功能则更为广义,主要包括知识的产生、扩散、应用与创新。它超越了技术本体,并不限于创新系统理论所概括的选择策略、组织(互动合作)、技术、学习适应等四种性能,更扩展到了创业、社会、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螺旋”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办学服务区域发展从而实现海岛共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用“三螺旋”理论探讨高校—产业—政府相互作用关系的成果较为丰硕,研究已触及驱动因素、潜在障碍、互动行为及结果等微观层面。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政策性建议,缺少对办学过程、机制运作、实践路径等的探讨,为我们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笔者认为,应用“三螺旋”理论能够解释与分析高职院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三螺旋”系统构件可以为分析区域办学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思路,系统构件之间的关系为探讨区域办学中三机构领域的互动机制、途径或方式带来启示。但是,这些还是侧重在静态层面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理论内容,并整合相关理论,形成理论分析框架,最终服务于海岛共富的实践。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三螺旋”理论的联合应用

  在世界各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活动其共同目的是建立“创新区域”,“三螺旋”被认为是创新区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组织或机构领域之间的互利合作被认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来源,创新政策不再是政府“自上而下”下达的,而应该被视为是各级政府、商人、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

  “三螺旋”模型的内在机制包括自反、集成和非线性机制,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通过三种机制共同作用,可实现政府、高校、产业等不同创新主体在目标、组织结构以及过程中的协同。从企业维度可以把“三螺旋”模式解析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协同结构,构建政产学协同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模型,可用于指导政产学协同创新实践,为海岛共富提供理论和实践,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2.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三螺旋”理论框架,构建政府—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

  本研究运用创新系统理论,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走访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取研究数据,并分析了两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创新的办学路径。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新知识传递链条,围绕政校企三方联动促进海岛共富可持续性发展的协同创新目标,需要在战略统筹阶段构建“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并系统性推进制度建设任务。

  3.三螺旋理论下的动态能力提升体系构建

  基于“三螺旋”模型,建立了“政府政策牵引、院校能力重构、企业需求嵌入”的协同发展模型。通过企业走访,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与政府相关部门座谈等方式,特以“白沙岛潜水项目”为例,提出以下建议,供企业参考。  

  政府维度: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海岛共富专项基金”,推行“岛长+院长”双负责制,制定《职业院校服务功能岛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尝试“海岛人才定向委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学生本土就业。  

  院校维度:开发“离岛旅游数字化”专业群,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创建“师徒,传,帮带”等新型职业培训模式培训成熟潜水员。推行“双师三地”教学模式(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课堂+海岛+景区)。

  企业维度:共建潜水员和高质量服务培训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实施“潜水员技术难题+毕业设计选题”转化机制,真正做到教为所用的培训目标。建立校企联合的“海岛(潜水)技能大师工作室”。 

  4.“校—岛—企共同体”的运作机制创新

  典型案例:白沙岛潜水项目旅游服务共同体建设。 

  组织架构:成立由地方政府(协调方)、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智力方)、舟山美人鱼潜水俱乐部有限公司(实施方)组成的理事会。

  运行模式: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海岛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企业提供200个季节性实训岗位;政府配套建设“用工优惠政策”。

  5.知识协同创新网络建设  

  课程体系重构:围绕“潜水项目”功能岛定位,形成“基础模块(30%)+产业模块(50%)+创新模块(20%)”的课程结构。  

  实训平台升级:建设舟山首个“潜水项目实训基地”;逐步开发“海岛潜水项目”AR教学系统。

  认证体系创新:推出海岛潜水项目潜水员资质培训,力争确保受训人员得到国际公认的潜水员证书。 

  研究成果与创新价值

  理论创新:构建海岛特色产教融合理论模型,组织撰写《职业院校服务海岛共富能力评价标准》;  

  实践突破:近期力争把白沙岛潜水项目打造成建成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年均培养适配性潜水项目人才50人; 

  制度贡献:初步形成“政府购买服务+院校精准供给+企业全程参与”的可持续运作机制;

  文化影响:培育“向海而兴”职教文化品牌,推广舟山旅游文化海岛旅游项目新品牌;出版《海岛职教创新案例—白沙岛潜水项目》手册(中英文双语版),吸引国外潜水爱好者来舟山旅游体验潜水项目。  

  实施保障措施

  建立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领导小组。

  开发“校—岛—企”数字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发布、资源匹配、成效评估全流程数字化。 

  实施“美人鱼”人才工程,引进5名以上国家级潜水教练。

  结论及反思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舟山市委《“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方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共富建设智力优势,本文围绕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新使命,立足“海岛高校服务海岛”的理念,系统推动海岛共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培育。通过加快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可复制经验的体系化构建,着力为建设海岛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贡献高职教育力量。本研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不仅获得行业企业的高度评价与积极采纳,更创新构建了政校企三方协同共建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海岛共富实践提供了多维度的学理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本文为舟山市社科联、舟山市海岛共富研究中心2024年“海岛共同富裕”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