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背景下的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利用
郑又铭 全永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第 03 版 )
□郑又铭 全永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已成为国家提升资源掌控力、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的重要战略布局。2024年,我国在这一领域迈出关键步伐,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同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以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离岛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舟山岛南部片区为基础,统筹宁波片区,加强区内区外联动。全力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旨在增强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与供应链稳定性。
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海岛资源。其广阔的海域、众多的岛屿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键节点。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战略机遇下,深入研究舟山群岛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利用,对于推动大宗商品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海岛资源空间,能够优化大宗商品的储运、加工、贸易等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
舟山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现状与意义
舟山市按照“一岛一功能”的规划思路,围绕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粮食、高端蛋白、煤炭、有色金属等七大类商品,积极推进24个首发功能岛的开发建设。拥有深水航道和岸线资源的金钵盂岛被规划定位为“有色金属储运加工岛”,浙江青山数科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年产7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已进入试生产。在舟山本岛,依托定海粮食产业园,舟山获批大豆离岸现货市场交收地试点;在金塘岛,荣盛集团斥资795亿元打造的高端新材料基地加快建设。首批功能岛建设正强势推进,为舟山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提供了强力支撑。
自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舟山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大宗商品物流枢纽,打造出全国最大、单体全球前列的绿色石化基地,全国最大的油气储运基地,全国第一大油气贸易港,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新奥舟山LNG接收站三期在建的4座22万立方米的LNG储罐将使整体处理能力从原来的500万吨提升至1000万吨以上,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保障和响应能力。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已累计为舟山片区集聚油气企业超2700家,年贸易额超3500亿元,约占整个舟山片区的40%,并打造形成以“舟山价格”为核心的指数体系。
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对于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关键建设的推进,大规模的储运设施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舟山,这片拥有丰富海洋海岛资源的区域,其众多的天然良港以及具备适宜条件的仓储空间,宛如大自然馈赠的宝藏,恰好能够精准满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各类大宗商品的储存和中转需求。如岙山岛的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拥有69座储罐,总体罐容为297万立方米,6座5000至30万吨级输油码头,连续两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吨。合理利用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可进一步扩大储运规模,提升舟山在全球大宗商品储运网络中的地位。
不同功能的海岛宛如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产业拼图板块,能够完美承载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储运到加工环节,将原材料转化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再到产品的贸易以及交易,这些海岛能够串联起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条。以鱼山岛的绿色石化基地为核心,该基地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的关键点。而其周边的海岛,则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特色,配套发展石化下游产业,例如生产塑料制品、精细化工产品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物流运输,确保原材料能够及时运达鱼山岛,以及加工后的产品能够高效地运往世界各地。海事服务也能随之兴起,为往来的船只提供维修、补给等全方位服务。通过这样的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模式,资源能够得到更为高效的配置,企业之间的协作也将更加紧密,从而极大地增强产业竞争力,让舟山在大宗商品产业领域中崭露头角。
陆地资源随着长期的开发利用日益紧张,海洋海岛资源空间正逐渐成为舟山未来发展的重要拓展方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不同海岛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且采用高效的利用方式,能够打造出更多功能各异的产业发展平台。这些平台将如同巨大的磁石,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和优秀人才。投资的涌入将为舟山带来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人才的汇聚则能够为舟山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如此一来,舟山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将得到全方位提升,为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利用面临的挑战
基于舟山当前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现状,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利用主要面临如下挑战。
项目审批与产权界定复杂困难。舟山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中涉海涉外项目众多,项目审批流程复杂。部分项目审批权限较高,审批难度大,导致项目推进周期长。例如地下原油储运基础设施项目,涉及地下空间分层确权问题,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产权界定存在困难,影响项目的立项和建设进度。此外,海洋海岛资源的产权归属涉及多个主体,增加了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和风险。
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部分海岛受限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致使交通联络极为不便,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呈现出显著的薄弱态势。若于此类海岛上开展大宗商品相关设施的建设工作,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搭建与后续维护。建设进程中,复杂的施工条件诸如不稳定的地质构造、恶劣的气象环境,以及物资运输面临的重重困难,如漫长且崎岖的运输路线、有限的运输工具等,均大幅提升了开发成本,也极大地增加了建设实施的难度。
空间规划与统筹协调不足。舟山群岛由众多岛屿组成,在区域发展中,各海岛之间的功能定位与资源利用,缺乏兼具统一性与科学性的顶层规划设计。当前,各海岛在发展实践里,存在各自为政现象。不同部门与企业在海岛资源开发进程中,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极易产生重复建设问题,造成大量资源无端浪费。同时,因功能定位不清晰,还会引发功能冲突,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影响了舟山群岛整体开发的效率与效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健康发展。
优化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利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海洋海岛资源空间利用面临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对应。
优化审批机制和产权界定。建立涉海、涉外部门的协同审批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与流程整合,减少重复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上,适当下放部分涉海、涉外项目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同时加快推进地下空间分层确权试点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明确地下原油储运基础设施等项目的产权归属,针对海洋海岛资源,梳理各主体产权关系,制定明晰的产权界定细则,降低利益纠纷风险,为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岛可达性。加大对海岛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高等级航道等,改善海岛与陆地以及各海岛之间的交通联系。如加快研究沪舟甬通道等交通配套设施前期工作,缩短舟山与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完善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海水淡化厂、智能电网和5G通信网络,保障海岛开发建设和产业运营的需求。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降低开发成本,吸引更多投资,促进海岛资源的有效利用。
强化空间规划与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海洋海岛资源开发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市海岛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依据各海岛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其功能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将具有深水岸线优势的海岛规划为大宗商品储运岛,将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海岛规划为加工产业岛。利用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构建海洋海岛资源空间管理信息平台,对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度和效率。
创新资源利用模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模式,在同一海域实现不同功能项目的分层布局。如在渔光互补项目中,水面层建设光伏电站,水体层用于养殖,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在海岛地下空间开发方面,可建设地下仓储设施、地下能源储备库等,拓展海岛资源利用空间。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开展海岛综合开发试点,打造集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旅游、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岛,实现海岛资源的多元化、高效利用。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研究成果(24VHQ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