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伯牙名曲《水仙操》,东海蓬莱留一岬,如何?
孙和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6日 第 05 版 )
□孙和军
2025年1月16日,岱山文旅重磅发布“东海岬天下”策划和设计大赛启动公告。让我想起2009年我曾写过一篇《伯牙名曲水仙操,舟楫逝兮仙不还》的小文。
移情蓬莱,伯牙操琴而歌
《琴操》《乐府解题》《琴苑要录》等记载伯牙学琴故事,玩琴者大抵知道。伯牙学琴三年,一切了然于胸。唯“精神寂漠,情之专一,未能得也”。琴师成连认识到可能是自己的教法有问题。于是他对伯牙说,自己的师父方子春隐居东海,善移情。于是师徒两人跋山涉水,来到东海蓬莱仙山。结果方子春未见到,但成连带伯牙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境界,让他在天籁中寻求一种新的感悟,然后自己驾舟离去。伯牙一人在蓬莱山心生悲伤,但闻海水汹涌,林岫杳冥,萃鸟啁啾,心中豁然一亮,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于是操琴而歌,由此成为天下妙手。而那首琴曲便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水仙操》。曲曰:
繄洞渭兮流澌濩,
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情愫兮蓬莱山,
歍钦伤宫兮仙不还。
那是音韵里的仙姝奇葩,是声动处的潺湲泠泠,是为寻那飘逝的风之誓言,是为探那流于世外的仙音缭绕……荀况在《劝学》篇中不无夸张地赞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吕氏春秋》载:“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遇知音之前,伯牙移情东海蓬莱、琴操水仙的故事同样经典。
《海盐县志》也描述:“伯牙、子期皆楚人。”春秋时浙江属越,到了战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境域尽归楚,原南方吴越之地称东楚。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载:“伯牙台,县东门外二十步,台侧有闻琴村、闻琴桥。”传说与伯牙、钟子期有关。
海盐位于东海之畔,钱塘江北岸,出海至舟山群岛东海蓬莱,这样就从文旅的角度,找到了伯牙老师成连带伯牙学琴于“海上”“蓬莱仙岛”的由头和路径。
伯牙看海终悟海,学琴终懂琴,无师终有师,独孤终不孤。身处孤岛,与大海林鸟为伴,陶冶了性情,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乃是天籁。从浩瀚无边的境界里望穿秋水,只见那仙师已乘鲤鱼,一去不返,一夜水仙清泪多。移情整一曲《水仙操》,果然是轻弹低拂,心思静谧,波澜不惊。静静的一幅是王维的诗中画、画中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水仙操》的文化影响力
水仙花,乃水中神仙之物化,又是中国道教之圣花。古人遥想水中之神仙也罢,感怀花中之水仙也罢。操之以琴,此水仙也,彼水仙也,皆化而为一。有《水仙花》诗曰:“清真处子面,刚烈丈夫心。翠带拖云舞,金卮照雪斟。苦吟吟不得,移入伯牙琴。”
五代及北宋时期画家李咸熙(919~967),曾为之作《水仙操》诗,曰: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
水仙缥缈来相迎,伯乐从此留嘉名。
峄阳散术虚且轻,重华斧下知其声。
檿丝相纠成凄清,调和引得熏风生。
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后人好事传其曲,有时声足意不足。
始娥娥兮复洋洋,但见山青兼水绿。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台湾诗人余光中以《水仙操》吊屈原: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
一种高贵的绝症,
把名字投在风中的,
衣带便飘在风中,
青苔从风里来,楚歌从清芬里来,
美从烈士的胎里带来,
水动之后,从回荡的波里升起,
犹佩青春的叶长似剑,
灿灿的花开如冕,
钵小如舟,山长水远,是湘江。
一个以水为痕迹,行走大地的仙,
是花也罢,是神也罢,
她总是那浩荡山水画里云烟深处的一方留白,
又是激情乐曲弹断处的一处凝神……
《水仙操》的文学影响力,从古今诸多琴家、诗人墨客对《水仙操》的评价和诗文中可见一斑。《水仙操》也因伯牙子期对历代文人如列子、李白、薛涛、冯梦龙等文化感染力而流芳千古。
《岱山操》《水仙操》堪称姊妹篇
岱山推出“东海岬天下”,是否可以将伯牙移情东海蓬莱、琴操水仙的故事融入其中一岬中?其关键元素有三:一、东海蓬莱,岱山自古有“东海蓬莱”雅称;二、水仙,普陀水仙是舟山市花,东晋时以舟山为大本营起事的孙恩等人,亦自称水仙。舟山昔日也有水仙宫信仰;三、操,特指古代琴曲或鼓曲名。清全祖望曾以元陈文昭囗吻赋《岱山操》(见汤濬《岱山镇志》),《四明谈助》载《勾馀土音·甬上琴操》有陈大令《岱山操》,又云“诗话”。陈文昭是慈溪县令,方国珍起事时,被方部囚于岱山。《岱山操》如下:
昔年宝峰兮,北面受教。昼则鸣琴兮,夜则讲道。圣学有真兮,惟忠与孝。讵以城邑兮,赍彼群盗。愤彼元帅兮,丧其旌纛。空令下吏兮,义愤惨惨。洋洋东海兮,岱山其岙。追拟苏卿兮,困於雪窖。西瞻宝峰兮,灵光有曜。不负吾师兮,临流长啸。
这是一首表明气节的诗,也念到了陈文昭的受业恩师慈溪宝峰书院的赵偕。《岱山操》是目前舟山发现的唯一一首古“操”,同《水仙操》一样,都融进了师徒之谊,皆适宜鼓琴吟唱。称之为《水仙操》的岱山版姊妹篇,又有何妨呢?文旅打造应和天时地利,岱山海岬与伯牙《水仙操》还有违和感吗?
古琴天籁与海岬地境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商周时期。这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音乐和艺术形式的传承,展示了华夏儿女的审美观念和智慧。
1977年8月20日,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琴曲《流水》录音被刻在一张喷金铜唱片上,由美国的“旅行者”号太空船发射到太空,将无限运行,经亿万年不止。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陈雷激身着白色宽袍,踞坐于一幅硕大扇面上,优雅抚一曲《太古遗音》,沁入人心,举世瞩目。
舟山琴家颇多,如东皋山人王科军对此《水仙操》情有独钟。他曾在定海、普陀、岱山、普陀山等开展多场公益培训。多年来,还受邀在浙江省内的新昌、磐安和江苏、福建等地进行古琴授课和演奏。曾与笔者谈起将《水仙操》落户岱山某一海岬的理念。
岱山已拥有中国海岬公园,海岬是岱山县沿海风光带的标志,境内礁石林立,有大小沙滩,海滨浴场、博物馆、灯塔及木栈道体验,既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又有美丽的人工景观,如果巧借伯牙之盛名,深植“东海蓬莱”之文旅概念,打造操琴移情之胜境,培育古琴培训之基地,亦可延伸高山流水遇知音之佳话。
古琴天籁,海岬地境。天地融汇,情境合一。如何?(部分信息由东皋山人王科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