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国劳动模范、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织造分厂织布车间班组长王笔仙——
三十年奋斗织就匠心路
朱丽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30日 第 02 版 )
□记者 朱丽媛 文/摄
在位于定海的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织造分厂,纺织车间里机杼声如同跳动的时代音符,编织着产业工人的奋斗史。
年近五旬的车间班组长王笔仙穿梭于各台机器间,精准定位断头,娴熟地完成接驳……这一连串动作,她已重复了无数次(见图)。
这名奋斗在生产一线的女工,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织布学徒一路成长为全国纺织行业的标杆人物,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纺织工业劳模,今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王笔仙用细纱经纬编织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价值坐标,以“全国劳模”的身份诠释着“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刻内涵。
从“门外汉”到“技术尖兵”的逆袭之路
1995年,年仅19岁的王笔仙从老家江西玉山来到了完全陌生的舟山,成为金鹰公司的一名纺布挡车工学徒。初次走进厂房,面对轰鸣的织机、雪白的纱线,她感到既陌生又充满期待。“第一次摸织机,手都是抖的。”王笔仙对学徒时光记忆深刻。
挡车工,这个岗位不仅三班倒、噪声震耳欲聋,而且劳动强度极大。尽管技术层面并不复杂,但要求工人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接线头”是挡车工的基本功,与王笔仙同期进厂的工友们,许多人每分钟能轻松完成5个断线接头,而她却只能做到3个。
为了提升这一基本功,王笔仙在宿舍床头挂起废线,反复拽断、接好。“指甲破了就用胶布缠,手指磨出血就裹上纱布,每天夜里都练到很晚才睡。”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到三个月时间,她便在新学徒中脱颖而出,并以每分钟接线25个的速度刷新车间纪录。不到半年,她已能同时操控3台织机。
2000年,公司首次举办“金鹰杯”技术大比武,王笔仙以“万米无疵布”的成绩技惊四座,击败从业十年的老师傅夺得冠军。此后十年间,她连续8年获得公司技能竞赛第一名,成为远近闻名的“织布状元”。
厂长邵艳珍至今记得她的“绝活”:不用仪器,仅凭手感就能辨别0.1毫米的纱线粗细差异,耳朵贴近织机就能听出齿轮磨损的细微异响。
近日,记者走进车间亲眼见识到,她在上千根纱线和织针间,精准地辨别出断线所在,并迅速接上。
从“单兵突击”到“雁阵齐飞”的匠心密码
“一个人跑得快不算本事,一群人跑得远才是真功夫。”
每当车间来新员工时,不少人不大愿意带徒弟,怕影响自己的产量和质量。但王笔仙积极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
车间里,纺织女工何金环正在纺织机前忙碌,这手娴熟的技能正是来自师父王笔仙的教导。至今她仍记得,自己刚进厂培训时,师父像带女儿一样,每一个步骤都细细比划。第一次接线头紧张到发抖,王笔仙就用自己的手包裹住她的手。“师父的手很暖,茧子蹭着我掌心,那一刻我突然就不慌了。”何金环说。
对于带徒弟,王笔仙也有自己的因材施教“节奏”——细细观察徒弟们的不同特点,找出最合适的办法教授。对个性强的徒弟,要多用激将法,激发潜能,对不自信的徒弟则尽量给予鼓励。
近几年,王笔仙带出的50余名徒弟中,有人成为班组长,有人获评“公司技术能手”,徒弟很快也有了徒弟。“带徒不是教手艺,是传精神。” 她常对徒弟说,“当你把每一根纱线都当成工艺品对待,才能织出有灵魂的布。”
从“传统工匠”到“创新尖兵”的时代蜕变
2015年,王笔仙接任织布车间班组长,这个新角色让她深感责任重大。每天清晨6时半,她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车间,拿着手电筒检查上百个织机的油位、张力,这是她坚持八年的“班前必修课”。“机器就像战友,你对它用心,它才不会掉链子。”她说。
随着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王笔仙敏锐意识到“老把式”要学“新功夫”。她告诉记者,第一代织布机靠手工操作为主,如今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产能提升了三四倍。“操作虽然更省力,但也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被时代淘汰。”
2024年,国外客户提出开发LTR系列高端面料,该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要求极尽严苛。为全力配合技术部门,她积极投入到新产品的样品开发工作中,从纱线的精细排列到循环的严格检查,她都亲身参与、一丝不苟,最终为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新品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与认可,当年即成功获得了超过10万米的织布订单。
从“农民工”到“全国劳模”,从“纺织女工”到“党代表”,王笔仙的成长轨迹映射着产业工人的时代蜕变,并始终保持着对纺织事业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车间天窗,王笔仙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检。织机飞转间,她的身影与万千产业工人的剪影重叠——这是劳动的姿态,亦是时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