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牧童班:奏响乡野的牧笛
张满良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9日 第 05 版 )
□张满良
在岁月勾勒的乡村画卷里,有一抹灵动的色彩——牧童俱乐部(牧童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乡村文化的夜空。
1954年秋,岱西念母乡(小乡)海雄、海丰两村试办农村俱乐部。1955年12月舟山地区农村俱乐部工作现场会议在念母乡召开,试点经验得以推广。1957年,岱西乡中心俱乐部获评省先进单位。1958年,岱西乡牧童俱乐部(牧童班)应运而生。
牧童班由当时乡团委副书记陈文章发起组建,有队员四十余人,都是十几岁的放牛娃,文化程度不高。当时耕牛是盐农生产的主要工具,牧童们除放牛外,还参与除“四害”等社会活动。而学习文化、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最投入的快乐时光。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在薄雾中徘徊,牧童班的孩子们就已聚集到村中心的老祖堂。老祖堂静静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满是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们手中的乐器并不名贵,却承载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悠扬笛声穿透清晨的宁静,唤醒沉睡的村庄;婉转二胡诉说着乡村故事,那些平凡又动人的瞬间,在音符间缓缓流淌。
牧童班的排练困难重重。条件简陋,资源有限,但孩子们的热情不减。年仅15岁的张志加主动挑起编剧和导演的重担,大家自编自演,互相学习,彼此切磋。没有宽敞排练场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就成了舞台。夏日骄阳似火,他们在树荫下挥汗如雨;冬日寒风凛冽,他们在屋内跺脚取暖,依旧坚持练习。对艺术纯粹的热爱,让他们在困境中不断前行,绽放光芒。
夜幕降临,乡村广场热闹非凡。牧童班的演出,是乡村夜晚最盛大的节日。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挂着期待的笑容。孩子们身着朴素的服装,用优美舞姿、嘹亮歌声,将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虽小,却承载着他们的梦想;观众大多是乡亲,却给予最真挚的掌声与喝彩。那一刻,乡村的夜被点亮,人们的心灵被艺术触动,彼此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随着时间推移,牧童班逐渐走出乡村,登上更大的舞台。牧童张昌锡被评为全国除“四害”积极分子,前往北京受表彰;牧童班作品《牧童今昔对比》在1960年舟山地区文艺会演中,获评特等奖,还在舟山地区巡回演出三个月。牧童班还荣获全国儿童先进集体称号。
在牧童班身上,我们看到乡村的质朴与纯真。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把艺术火种播撒在乡村土地上,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讲述乡村变迁,传递着乡村声音,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爱上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