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双进”是“帕累托最优”行动
阿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6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阿培
4月18日上午,舟山市“产才双进”行动在浙江海洋大学启动,创新推出“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机制。首批6名来自高校院所的科研人才获聘“科技副总”,将到企业参与科研创新等工作,助力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6名来自企业的“产业教授”,则将被高校院所聘用,参与院校科研教学,帮助高校院所围绕产业所需,调整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提高教学及科研的精准性和适配度(据《舟山日报》4月19日报道)。“产才双进”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产学研全面提升,有望成为一场“帕累托最优”行动。
“帕累托最优”的概念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所提出的,指通过某种方式,使至少有一个利益群体在利益让渡中获益,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受损者,社会整体利益得以增加。开展“产才双进”行动,推动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所有参与者都将受益匪浅,显然属于“帕累托最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般而言,企业人才更精于技艺,善于实操,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往往弱于基础研究,缺乏科研创新所需的学科底蕴。相反,高校院所人才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实际应用能力难免略逊一筹。这种相互脱节现象的存在,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各自的“天花板”,从而导致企业创新缺乏后劲、教学科研不接地气。
一些大学毕业生入职企业之后很难胜任技术工作,甚至还不如技校生实用,追根溯源与高校教学脱离实际不无关系。在多年以来的高校扩容中,很多教师走的是学而优则“师”的成才之路,先是获得高学历,然后进入高校成为讲师、教授,一路走来可谓满腹经纶,但假如缺乏实践磨炼终究难免“纸上得来终觉浅”。可想而知,师者之短也必然会成为学生的缺陷。让更多的高校教师成为企业的“科技副总”,再让企业专家走上高校讲台成为“产业教授”,就能培养出更多“文武双全”的大学生。
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创新推出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机制,旨在推动实现人才资源与产业需求、创新要素的深度协同,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才产互融”的良性循环。持之以恒地开展这项行动,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院所都将深受其益,而作为参与其中的各类人才同样能通过“角色互换”获得难得的提升,并惠及莘莘学子,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这样的“帕累托最优”行动,理当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