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提高舟山大黄鱼苗种质量与产量的育苗新模式

“池棚接力”,破解本土无大规格苗种难题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斌娜

  本报讯  深耕蓝海粮仓,种苗是关键。今年,我市首次尝试“池棚接力”培育大规格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创新模式,破解舟山大黄鱼育苗时间晚、出苗规格小等难题,进一步推动我市“一条鱼”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在市水产研究所朱家尖基地,36个育苗池里住着刚出生月余的大黄鱼宝宝。密密麻麻的鱼宝宝们顶着“大头小身板”畅游池中,偶尔还会跃出水面,一展灵活身姿。这些都是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中心今年刚繁育的耐低温和黄金两个品系的岱衢族大黄鱼苗。

  鱼池旁,工作人员正在为“鱼宝宝”们“体检”,确定是否已达体长3厘米左右的“棚养”规格。按照以往的通行方法,当鱼苗在室内育苗池长到这一规格后,为降低育苗成本,各家育苗场会将其从池中转移到海上“续养”。但舟山海域水流急,水温低,小规格鱼苗不仅长速慢,而且还有20%的损耗,使得舟山当地养殖户更多选择外购大规格苗种,以提高养殖效益。

  希望舟山也能培育出“身强体壮”的本土“鱼宝宝”。这样的呼声,通过各级政协委员的传递,出现在了两会的政协提案上。

  今年3月,该所利用朱家尖基地闲置的对虾养殖大棚,尝试“池棚接力”模式。“就像人一样,鱼苗大一点了,它的抵抗力、免疫力等各方面都会提升。”市水产研究所技术负责人殷小龙带着记者走进距离育苗车间约百米处的一座养殖大棚,“这就是我们用来接力培育大规格鱼苗的大棚。” 棚内是一个约900平方米的养殖塘,暂养着近900万尾的“鱼宝宝”。

  “这样的放养密度和规格,如果在普通育苗池内风险很高的。但这里水体大,而且通过阳光提升棚内气温和水温,给鱼宝宝们创造出了较佳的成长环境。”殷小龙解释道。

  所谓“池棚接力”,是通过“温棚”模式来“续养”移出育苗池的小鱼苗,让其快速长大,增强适应自然海域环境的能力。“大规格的鱼苗在海上的损耗率至少能降低10%。”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伟业说,这个模式基本实现了大规格大黄鱼苗种的产业化繁育,也可规模化地批量供应。

  目前,首批接力“棚养”的“鱼宝宝”已长至5厘米左右,这些鱼苗已被我市多家养殖户和育苗场提前预订,预计下月中旬将转移到海上网箱基地养殖。同时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企业也有咨询采购。还有一些本地电商到基地实地考察,商谈双方合作的可行性。

  “我们平时也在卖舟山围栏养殖的大黄鱼和东极网箱养殖大黄鱼。以我13年的电商经历来看,舟山养殖的大黄鱼价格都要比福建或温州等地要高,品质和口感也要好一点,比较受欢迎。”电商“闹妈海鲜”主理人王芳说道。  

  近年来,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中心在推进苗种产业化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大黄鱼的育种育苗成绩喜人,目前已拥有2家省级大黄鱼良种场和全省唯一一家“岱衢族大黄鱼育繁推一体化创新平台”,先后选育出了耐低温和黄金品系两个苗种,并且均实现了规格模化育苗。

  “今年,耐低温大黄鱼品系将申报国家水产新品种。”李伟业说,今年,我市本土大黄鱼育苗量近6000万尾,比2023年翻了近一番。其中,黄金品系大黄鱼育苗量超1000万尾,完全可以满足市场化供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