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衢县的建立和撤销

姜小金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4日 第 04 版 )

  摄影 沈磊

  □姜小金

  大衢亦称衢山,古时曾称岣山、朐山,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有129个,陆域面积90.39平方公里。衢山岛状整体呈东西走向,其中衢山本岛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陆域面积73.58平方公里。衢山位于岱山县东北部,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外缘,东蜂巢岩以东海域与公海相连;西癞头峙、小衢岛以西海域与嵊泗县洋山镇海域相交;北川湖列岛以北海域与嵊泗县海域为界;南小鼠浪岛、观音山以南海域与大、小长涂岛及岱山岛相望。

  衢山历史悠久。据1978年培荫孙家山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岣山村属翁山县蓬莱乡。宋熙宁六年(1073),岣山改名为朐山,为蓬莱乡第三都朐山村。另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衢山岛皇坟基发掘的一块砖制墓刻,上面文字依稀显现为《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至于程夫人为何人、来自哪里,至今仍无定论。但其蕴含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至少说明唐时的衢山岛已是人口集聚之地。到宋元之时,衢山岛已经人烟稠密,被称为“沃壤”。

  一

  衢山自古就有“通衢大道”之称,有多条国际航线沿境而过,为此,军事地位也十分重要。

  据史料记载,南宋期间曾任太傅、枢密副使、保康军承宣使、沿江招讨使等文武要职,被封为越国公的张世杰,曾率一支水军在衢山岛驻扎,并在岛上囤积粮草、锻造兵器、操练兵勇。最盛时,宋军在朐山东门海界集结了1000多艘战船,岛上驻有几万士兵,并以此作为抗元护宋的据点,多次攻打镇海等地。

  据《元史·哈刺觫传》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七月,张世杰集衢山、秀山舟师千余艘、兵勇几万,自昌国(今定海)攻打浃口(今镇海),被元将哈刺觫击退。失利后,宋军只得再次退守衢山。八月,张世杰第二次组织攻打镇海,又被元军击败。十一月,张世杰想再次组织力量攻打镇海,终因战船、兵力不足而放弃。

  张世杰统领的这支南宋水师在衢山坚守了半年,虽胜少败多,却屡败屡战,明知不可为却为之,他们的那种民族意志、家国情怀,天地可鉴,世代可嘉。同时,也为衢山的抗元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南宋到元末再到明初,由于常年不断的海上战乱及倭寇、海盗横行,促使明王朝加强对海岛的防卫。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曾在衢山岛设卫防区,以防倭寇、海盗侵扰。

  然而,由于海岛孤悬海外,交通不便,明王朝的统治鞭长莫及,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王朝以“舟山不可守”为由,实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强行将海岛居民迁往内地。从当初的“禁沿海民不得私入海”再到“片板不得下海”,实行全面“海禁”。

  “海禁”,让舟山沿海削弱了海防,直到最后无海防,致使倭寇猖獗。倭寇往往先犯舟山,而后入侵大陆,祸及东南沿海各地。“海禁”延续明清两代,长达300年,直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展复,其中衢山到光绪四年(1878)才正式纳入管治,使衢山岛前后弃管400余年。光绪六年(1880),在衢山岛设衢山庄,隶属定海直隶厅蓬莱乡。宣统二年(1910),衢山首次名乡,为定海厅第二十三乡,后又属定海县。1949年8月,国民党为加强舟山群岛防卫,析定海县的岱山、衢山、长涂、秀山、长白、洋山、五龙诸岛建滃洲县,县治设岱山高亭。

  1950年5月18日,岱山解放,衢山为定海县衢山区。1953年4月,析定海的岱山、衢山、长涂、秀山、渔山建岱山县,衢山区划归岱山县。1958年10月,撤衢山区,建衢山公社,属舟山县。1961年12月,复建衢山区,下辖岛斗、太平、桂花、乍门、万良5个人民公社。

  二

  为加强海岛防卫能力,南京军区曾于1958年4月至1963年11月和1970年7月至1976年5月,先后两次在衢山建立大衢守备区,进行重点防卫。

  1960年2月,南京军区党委鉴于舟山群岛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议舟山要以国防建设为主,实行军民联防、军民联建,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紧密结合。1月29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加强国防的问题,为加强沪、杭及长江口战略要地(舟山群岛)的军事战略防卫功能,会议建议恢复舟山专区(包括定海县、普陀县、岱山县,并从上海划入嵊泗县)建制,并另设大衢县。地委、县委主要领导由驻军首长兼任。

  4月12日,中共中央批复浙江省委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报告,正式恢复舟山专区及定海、普陀、岱山、嵊泗(从上海市划入)4县,撤销原舟山县建制,并增设大衢县。地、县委的主要负责人均由驻军领导兼任,这个体制一直延续到1976年。

  新建的大衢县行政区划为:原舟山县衢山区管辖的岛斗、太平、桂花、乍门、万良5个人民公社,原嵊泗县管辖的洋山人民公社及其所属大小洋山、徐公、滩浒等岛屿。5月,经省委批准,大衢县对人民公社设置进行调整,建岛斗、太平、桂花、乍门、万良、衢东、龙潭(衢东和龙潭两个公社从乍门公社析分)鼠浪(从万良公社析分)、洋山共9个人民公社,各公社设有党委和公社管理委员会。

  大衢县委建立后,设立了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党校、对台工作组、保密委员会等机构。同时,大衢县设人民委员会(简称人委)办公室,同时设立的还有县人民委员会渔业办公室、县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和大衢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还相继设立大衢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随后,根据南京军区命令,新建大衢县人民武装部,由大衢守备区动员科代行职责。

  7月18日,舟山地委同意大衢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委员会由7人组成,同时,舟山地委批复同意,大衢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候选人员15人,在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后,7月27日至30日,大衢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岛斗召开;1963年1月16日至21日,中共大衢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岛斗召开。大衢县“两代会”后,全县人民在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渔、盐、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经济建设总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改变海岛贫穷落后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964年1月11日,中共舟山地委召开常委会,专题讨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实践效果,同时根据舟嵊要塞区已经撤销大衢守备区布防态势等情况,建议省委撤销大衢县。6月15日,大衢县撤销,原大衢县所属的岛斗、太平、桂花、乍门、万良、衢东、龙潭、鼠浪8个人民公社划入岱山县,洋山人民公社及所属岛屿划归嵊泗县。

  在大衢县存续期间,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大衢县(不包括洋山公社)共8个公社,57个大队,常住人口分布在衢山、黄泽、小衢、鼠浪湖、桑枝、上下川湖等大小7个岛屿。有9861户、46345人,其中男性23720人,女性22625人。16岁以下儿童22041人,16岁至60岁22350人,60岁以上1951人(统计数据有误,少3人)。

  三

  大衢县撤销后,经中共舟山地委和舟山专员公署批准,岱山县重新建立中共衢山区委和衢山区公所。大衢县从建立到撤销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渔业方面,新增下海渔民1616人,新建造机帆船24对、木帆船51艘。农业方面改造低产田1800亩,新建水利设施57处,增加蓄水量100万立方米,新增林地面积9832亩,生猪饲养量达到5500头/年养殖规模,实现了“每一农户户均一头猪”的目标,新增盐田面积1300亩。工业生产针对基础薄弱,无大中型企业的实际,积极发展小型企业,为渔农业生产服务。手工业生产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品种的同时,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大力生产渔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品,保障海岛居民生产、生活用品有效供给。文教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共有学生892人。1962年8月中旬到10月上旬,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全县人民,在驻军119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控制和扑灭了一场来势凶猛的副霍乱疾病,保障了全县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活逐步好转。

  为何要在衢山岛设县治?为何在几年后又撤消了大衢县建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大衢县的建立和撤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国防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

  作者单位:岱山县档案馆(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