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菜籽结牡丹

韩萍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3日 第 04 版 )

  □韩萍波

  闻说沈院种了牡丹,成片成园,颇有一番气候。于我这花痴而言,必得飞奔而去,一饱眼福才畅快。

  适逢花朝节,许是有了花神的加持,经过前日的风急雨骤,这一院牡丹非但没有逊色,却似露洗玉盘,姹紫嫣红,愈加娇艳。远观层层叠叠,金蕊压枝芙蓉粉面,宛如洛川神女,隔水盈盈而笑。近看团扇裹雪,灼灼硕华,风过处,折了腰肢,甩了雨露,乱了裙裾,娇滴滴茕茕而立,真应了那句“带雨方知国色寒”呀。嗔痴间,早有暗香盈袖,惊艳之声不绝于耳。

  关于牡丹,我以前并不甚喜。一来嫌她故作娇贵,矫揉太过,清新不足。甚至对那个唱“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的歌手,也喜欢不起来。二来怨她过分妩媚,一露面便摆出一副倾国倾城的张扬姿态,感慨恃宠而骄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喟叹,试问太过妩媚的东西,又哪里有得长久?倒不如海棠无香,懂得低调。

  牡丹之花,原产我国西北部,人工栽植始于南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距今已有1600年了。但牡丹常被人和芍药混淆。《诗经·郑风》中写道“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说的是三月三男女踏青,赠爱人以芍药,作为结约信物。有人根据开花时节推算,指出《诗经》中古人说的芍药应该是牡丹。一直以为牡丹俗艳,哪知牡丹原本纯情,看来是我偏见了。

  李唐开启了牡丹盛世。这里有个典故,唐时杨玉环国色天香,又喜牡丹,为取悦美人,唐玄宗在骊山和兴庆宫广种牡丹。某一日见牡丹盛开,美人伸手折花,蓦见花叶卷边,含羞低头,这便是传说中“羞花”的出处。

  美人胜花呀,纵使名花倾国两相欢,三千宠爱集一身又如何,终难逃马嵬坡前三尺白绫,明月清风,一缕芳魂悠悠恨的结局。身为天子尚且如此,更别说民间的酸诗了。“减却牡丹娇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等等等等,颂牡丹的多了去,更有甚者,哭着喊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我的天,花再艳,也糟践啊,什么死不死,风不风流,充其量只是男人们口中的噱头,玩花作乐,图个一时欢快罢了。

  莫名悲从中来,牡丹亭下,水袖拂过,飞花四溅,脑海里咿呀呀闪过一段缠绵悱恻的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牡丹之花,盛于洛阳,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识得,比如我就眼拙,常常牡丹和芍药不分,曾在家种过一株,乃花店的姐姐所赠,只是至今也不知道是牡丹还是芍药,花开紫色,花蕊金黄,花朵如团扇,香气绕鼻,许久不散,看着与眼前的花一般无二,把我阳台所有的花花草草都比了下去,艳了十来天,花谢后,本想把它移到老家的庭院去,许是顶楼的阳光房太热,经过几日高温暴晒后枯萎了,着实遗憾。转念又想花事人事,皆有缘分,缘来则喜,缘尽则散吧,便也释然。

  我的老家有种说法叫“萝卜菜籽结牡丹”,也不知是羡慕牡丹华贵,还是乡人向喜、善夸的心性,总希望于自己种下的萝卜青菜,也能开出美丽的牡丹花。

  今天的我,在沈院,在这壮观的牡丹面前,忽然就理解了他们萝卜菜籽结牡丹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