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岛教育的曙光

——嵊泗初代师范学子的求学之旅

王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10日 第 05 版 )

  □王辉

  1950年7月7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嵊泗列岛上空迎着海风高高飘扬。解放初期的海岛,一片百业待兴的景象。渔民子弟对知识的渴望与日俱增、日益炽热,教育事业的重建更是迫在眉睫。到1952年,全县学校数量增至32所,在校小学生人数更是激增至2289人,较上一年增长近两倍,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在校学生数量的迅猛增长,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师资极度匮乏。当时在嵊泗执教的教师大多来自外地,不仅人数少,而且流动性极大,难以保障稳定的教学秩序。因此,培养一支扎根嵊泗本土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那时候,嵊泗县属江苏省苏南行署松江专区管辖。嵊泗县文教科向松江专区教育科汇报了培养本土教育人才的构想,得到了松江专区教育科负责同志的肯定与大力支持,他们承诺,只要嵊泗有需求,苏南松江师范学校可以为嵊泗培养本土教师。

  于是,在1952年的秋天,嵊泗县文教科通过考试,从当年的小学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中,精心选拔出50人,保送至松江师范学校深造。苏南松江师范学校是一所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却特意为嵊泗县开设了独一无二的初师班。

  这50名赴松江师范学校求学的嵊泗学子中,有34名男生、16名女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4岁。9月30日晚,他们统一乘坐嵊泗英雄6号指导船前往上海,再于上海北站换乘火车抵达松江。

  松江师范学校规模宏大,有师范部、高中部、初中部,还有专为嵊泗县开设的初师部,全校学生1000余人。学校条件十分优越,教室宽敞明亮,操场平坦开阔,还配备了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篮球场等完善设施。

  这批来自海岛的学子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尊敬师长,严守纪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处融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与劳动。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成绩优异,而且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以及各类活动和比赛中,也总是脱颖而出,屡屡斩获佳绩。

  嵊泗学子凭借海岛人特有的聪慧勤奋与淳朴善良,深受学校领导及教师们的赞誉。校长姜有方对嵊泗学生尤为喜爱。一天清晨,全校师生在大操场上集体出操的时候,姜校长特意让嵊泗班学生单独出列进行队列操练,并当众表扬道:“大家看看,这群穿黑衣的初师班学生,队列最整齐,精神最饱满,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悉心关怀与教导下,初师班的嵊泗学子茁壮成长。他们在课堂里孜孜不倦汲取知识,在操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在音乐室里奏响欢乐旋律,在劳动中展现青春活力。他们还前往松江方塔、佘山天文台等地参观考察,留下了探索求知的足迹。此外,他们与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双方通过书信相互鼓励、还互赠纪念品。

  1953年6月,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和南京市合并,重新组建江苏省,原本隶属于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嵊泗县被划归浙江省。于是,嵊泗县政府将就读于松江师范的50名学生,转送至浙江省海宁初级师范学校继续学业。

  海宁师范坐落于海宁县长安镇,学校规模小,设施极为简陋。校舍是解放前当地绅商的旧宅,校门前流淌着一条小河,几间厢房里挤着全校四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条件相差巨大,但这50名海岛学生毫无怨言,他们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听课,如饥似渴地学习,以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学风,努力完成学业。

  1954年秋季,由于地方精简机构,海宁师范被撤并。在海宁海范就读的50名嵊泗学生,如同迁徙的候鸟,再次西迁至浙江省德清初级师范学校。三年求学时光,辗转三所学校,这群海岛青少年在频繁变迁中,锻炼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用渔家子弟的智慧,攻克求学道路上的一道道难关。他们延续勤学传统,每日清晨于寝室朗读,晚饭后又自觉返回教室自习。他们还组建了“海潮”队、奥列克队等兴趣小组,在全校各种比赛中,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屡创佳绩。

  1955年夏天,这批海岛学子在回到家乡经历两个月的实习后,最终有49人顺利毕业(1人在学习期间因患重病去世),成为嵊泗县首批本土师范生。他们秉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信念,奔赴嵊泗绿华的东绿华岛、嵊山的后头湾村、枸杞的乌沙壁、金平的黄泥坎、大洋的薄刀嘴等偏远角落,辛勤耕耘,开启了嵊泗小岛村校教育的新篇章。

  在这批师范生中,有42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海岛教育事业,他们扎根小岛,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为嵊泗小学教育无怨无悔,倾尽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敬和赞誉。他们的经历,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第一代“海岛园丁”艰辛而光荣的历程,更为嵊泗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