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把“钥匙”助推我市 加快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

张泽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9日 第 03 版 )

  □张泽栩

  今年3月6日,第27届中国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CUBAL)东南赛区的比赛在普陀圆满落幕;3月15日至16日,越野东海——2025舟山群岛探索之旅在东港莲花洋公园激情开跑。同月16日,“港航国际杯”2025首届舟山垂直天际挑战赛也成功举办。近年来,我市立足海岛自然资源禀赋,致力于挖掘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特色资源,全力推进体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构建“一市多品”“一区一品”品牌赛事体系,先后举办、承办了多项国际、国家级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助力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但从长远来看,我市在让赛事“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梗阻难题亟待破解。对此,可以从“硬件”“软件”“匹配度”这三把破题“钥匙”出发,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

  一、强化“硬件”让赛事“招得来”

  “硬件”指的是我市用于体育比赛、训练、教学以及群众健身活动的各种场地、场馆、建筑物、固定设施等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情况,赛事能不能“招得来”很大程度取决于“硬件”是否完备。目前我市各城区已基本形成体育设施布局合理、就近就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存在设施数量不够、设施质量参差不齐、设施类型单一等问题,在专业化领域方面缺乏一定数量的具备承办专业竞技赛事的体育场所。

  1.利用农村闲置空间,建设普惠性健身设施。目前在我市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闲置的公园绿地、空置场所、地下室等“金角银边”。这些空间如果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将为普惠性赛事的开展提供场所,同时也能丰富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例如,可以将农村的闲置仓库改造成室内健身场馆,将空置的广场改造成户外运动场,因地制宜建设打造更多“10分钟健身圈”。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农村居民日常锻炼的需求,还能为举办小型体育赛事提供场地支持。

  2.加强专业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赛事承办能力。为满足专业赛事的需求,应重点加强对游艇码头、海钓基地、登山步道、沙滩运动场、室内体育场馆等基础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保养。以游艇码头为例,建设现代化的游艇码头不仅能够承办专业的帆船赛事,还能带动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专业设施的建设也能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提升整个城市的体育氛围。

  3.推动体育设施智能化升级,提高使用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体育设施逐渐成为发展趋势。我市可以通过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体育设施的远程监控、预约使用、维护提醒等功能。例如,在健身器材上安装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器材的使用情况和损坏情况,方便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同时,智能化的照明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赛事需求自动调节亮度,提高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者的舒适度。

  二、升级“软件”让赛事“留得住”

  “软件”指的是我市在引入、发展体育赛事中涉及的营商环境,具体包括赛事准入、运营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近年来我市陆续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篮球、乒乓球、马拉松、武术、海钓等大型赛事,但如何让这些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使得赛事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能够保留在舟山成为了一道值得思考的问题。

  1.优化体育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要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优化体育企业营商环境。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给予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体育企业加强新产品新项目新赛事的创新开发与特色营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赛事氛围构建,探索将体育赛事从传统场馆转移到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等新场景中。让具有潮流活力、观赏性强的专业赛事活动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2.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提升赛事组织水平。人才是体育赛事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引进专业的体育赛事策划、运营、管理人才,提升赛事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通过与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等大专院校协同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体育赛事行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本土体育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例如,定期组织体育赛事管理培训、裁判员培训等活动,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3.打造赛事品牌文化,增强赛事吸引力。赛事的品牌文化是吸引参赛者和观众的重要因素。要注重赛事文化的挖掘和塑造,将舟山的海洋文化、红色文化、观音文化和体育精神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赛事品牌。例如,在赛事中融入舟山的渔民号子、蚂蚁岛精神等元素,让参赛者和观众在比赛中感受舟山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升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提高“匹配度”让赛事“发展得好”

  “匹配度”是指体育赛事的发展与我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赛事成长阶段的适应程度。推动体育赛事发展是一个大的战略性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加减算术题。在目前各地积极探索赛事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大环境下,要切忌盲目“高大上”,跟风随大流,不可以急功近利的“拿来主义”思想造成体育赛事发展“水土不服”。

  1.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赛事,打造海岛赛事名片。在持续引进外来职业联赛、综合赛事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我市沙滩、岛礁、山体、海鲜等特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帆板帆船、特色马拉松、沙滩风筝、冲浪、户外骑行等原创性赛事品牌。例如,利用舟山的海岛优势,举办“舟山群岛帆船赛”,吸引国内外的帆船爱好者参与。通过打造一系列具有海岛特色的赛事,形成舟山独特的赛事名片,提升城市的体育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2.精准对接赛事成长阶段,提供针对性支持。要关注赛事自身成长阶段,在赛事初创期,重点在于打破赛事发展的瓶颈。要合理地发挥外部力量的比较优势,为赛事发展注入适量所需的资金、人才、土地等短缺资源。在赛事成长期,重点在于实现赛事组织、流程的重构换血。要从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等方面增强赛事组织能力和品牌影响。在赛事成熟期,重点在于推动关系协同的持续创新。要推动政府、企业的内外联动,全面盘活赛事积累的各类资源,激发赛事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体育赛事从“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让体育赛事与舟山发展同频共振。

  3.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拓展赛事经济空间。体育赛事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增长,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赛事经济空间。例如,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将赛事与旅游线路、景点、酒店等有机结合,为参赛者和观众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服务。同时,利用赛事的平台作用,推广舟山的海洋文化、红色文化、观音文化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