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持续擦亮“文明舟山”这块金字招牌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6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月湖
3月20日起,全市开展人行道违法停车、不文明养犬、景观河道非法钓鱼、店铺门口乱倒污水、机动车占道流动贩卖等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旨在加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营造舒适、整洁、安全、文明的旅游环境秩序。此次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将持续到今年6月底,之后仍将持续对各类不文明行为加强监管整治(据《舟山日报》3月26日报道)。全国文明城市的创成大大提升了舟山的城市形象,也极大地增进了市民福祉,“文明舟山”这块金字招牌理应持续擦亮,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整治必不可少。
创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城市面貌不断焕新,市民素质显著提升,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直都在进行。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文明行为也并未完全隐退,乱停车、乱设摊、乱扔垃圾等乱象仍时有反弹,反映了城市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意味着创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唯有慎终如始落实常态治理,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才能在深化创建中不断巩固和提升成效,让老百姓更加深切地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文明进步不可能齐步走,在庞大的城市人口中总会存在文明素养相对低下的人群,而即使素质较高人群也难免会因年龄、文化、习惯等原因导致这样或那样的文明欠缺,正可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城市还是个流动的社会,必然会带来“文明的冲突”。正因城市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创城永远在路上。
一些不文明现象容易反弹,并不意味着一夜回到从前。不难发现,眼下的不文明现象,无论是涉及的广度还是对环境的危害程度都已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此次专项整治只突出几方面重点的原因。事实上,城市一直在越来越好,只不过维护城市秩序就像打扫房间一样,总得隔段时间再来一次,否则就难免藏污纳垢。
创城不是简单的反反复复,而是不断深化、不断优化,让广大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日益增进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表明的是对各种乱象的“零容忍”态度,而整治过程更是全面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养的树人过程。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建文明城市,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就是为了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让老百姓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花园里。各种乱停车、乱设摊,遛狗不牵绳,沿街店铺乱倒脏水……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看似“小节”,却无时无刻折损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理当依法整治。
城市是否宜居,广大居民最有发言权。这次专项整治行动所针对的不文明行为,无不是大家平日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可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这也预示着为期3个月的整治行动必定会在得道多助之下取得良好成效。
当然,在整治乱象的同时还需满足合理需求。去年我市重新发布禁止捕(钓)鱼水库、景观河道名录,乡镇区域的一些非水源地水库、山塘不再纳入禁止范围,一些城乡接合部的景观河道,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地段也向市民开放,禁止区域总数从208个降至69个,降幅达66.8%,这就满足了人们的垂钓需求,也为此番精准整治禁钓区违法钓鱼行为创造了条件。
每一次乱象反弹,几乎都有乱停车的影子。这既有部分车主文明素质欠缺的主观原因,也有车位不足的客观原因。智慧停车增量扩面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现象,但一些店铺面前仍一位难求,导致送货车辆以及驾车购物的市民“无处落脚”。在整治人行道乱停车的同时,能否通过增设“熊猫车位”纾缓停车矛盾?
大众是由小众组成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应“大小兼顾”。在整治各种乱象、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为商铺店主、流动摊贩等人群排忧解难,不仅可以让执法更有温度,还能让秩序更加稳固。
期盼智慧升级推进精细治理
创城进入常态之后,要防止不文明乱象反弹,一方面需仰仗市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更要靠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短短几年中,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无人机应用更为广泛,智慧升级无疑为优化城市治理插上了翅膀。
没有有效监管、有力处罚就难有良好秩序,文明城市离不开法治保障。国家法律之外,我市还有《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按理说治理不文明行为不乏“法律武器”。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盲区的大量存在,往往成为滋生不文明现象的温床。创城中一些执法领域虽然纷纷出现“首张罚单”,但后续执法并未常态跟进,原因在于一些不文明行为发现难、取证难。
为什么斑马线前车让人能一以贯之,而人行道乱停车现象却容易“旧病复发”,区别就在于前者多为“监控地带”,而后者往往是“自由空间”。在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城管部门将通过常态化管理和科技手段相结合,依托城管网格管理和智慧城管视频监控线上巡查,强化运用非现场执法手段,想必能更好地落实精细治理、取得整治实效。
不文明现象林林总总,而执法力量终究有限。传统意义上的“猫捉老鼠”游戏,不但收效甚微还容易闹得鸡飞狗跳。在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社会治理手段应当与时俱进地寻求智慧升级,各家执法部门都应齐头并进,通过智慧手段加持高效执法,让纸上的法律规定更好地落地落实。将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定能持续擦亮“文明舟山”这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