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助力舟山大中小学讲好海岛上的“大思政课”

芮明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4日 第 05 版 )

  □芮明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坚持讲好思政课、做好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融入到社会大课堂,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舟山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一个由2085个岛屿组成的千岛城市。其不仅具有延续红色血脉的红色爱国主义资源,更有海岛人民艰苦奋斗、向岛而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这种红色文化精神需要代代相传,更需要口口讲述。

  一、深挖红色资源,厚植大中小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上,学生们可以上台讲述红色故事、扮演革命先烈与师生对话,让红色故事宣讲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大中小学可以深挖以中共定海独立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党员活动资源,以“小小图书馆”和中共定海县工委为代表的舟山抗战资源,以“东海游击总队”和各岛屿革命烈士陵园为代表的解放战争时期红色资源,以蚂蚁岛人民公社、岱山岛南峰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资源以及以“全国生态文化村”新建村为代表的海岛现代化建设时期资源作为红色故事讲述内容,通过小小宣传员形式,讲述属于舟山的红色故事。这样的思政课,不仅是对外的一种宣讲模式,更是对学生内心的一种启迪教育。这样的思政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宝贵精神财富。为此,舟山市可以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推进校馆合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延伸力、辐射力,统筹指导市内学校采取“1+1”或“1+N”模式和鸦片战争纪念馆、东海游击总队纪念馆、渔山村红色传承馆、蚂蚁岛创业纪念室等50余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合作,共同开展红色研学教育,发挥海岛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教学助力。

  二、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载体

  一堂好课如何定义,学生应该成为评委。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就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思政课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地点局限、授课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创新等。为此,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形式与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大中小学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讲课主体,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课堂搬进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现场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同时,大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从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思政实践课与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为学生创造思政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大中小学思政课团队可以联合课程思政团队,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地教师的“1+1+1”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与红色基地互融互促,通过发掘和运用舟山具有特色的校园革命文化,如舟山中学旧址、定海女子小学旧址、白泉后岙抗日小学旧址等;红色海防文化,如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登步岛战役遗址公园、英雄部队的营史馆等;海上互助文化,如东极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嵊山岛蒋纪周烈士纪念碑、白沙岛张信岳烈士纪念碑等;海岛创业文化,如蚂蚁岛上“草绳船”到“火熜船”的变化和“三八海塘”建设、皋泄村党支部书记朱缀绒故事等红色文化资源,为舟山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构建“立体、全面、深入、持续”的思政教育体系,为探索“共情、共鸣、共行、共享”的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的育人格局提供具有海岛特色的思政教育创新载体。

  三、形成红色资源教育合力,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舟山市的大中小学要把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用心用情进行建设。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培训、资源共享等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聚焦舟山海岛红色资源,打造舟山思政精品课。舟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涵养、社会实践等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海岛红色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日常。积极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示范“金课”、培育教研成果、培育师资队伍等,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可以依托“舟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等平台,系统整合资源,加强各类红色场馆与学校的“联建联学联育联办联创”,推进学校党建思政工作与铸魂育人同向同行、与红色文化教育互融互通。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打造文化品牌。通过红色文化寻根溯源、打造红色片区、开发红色课程和教材等,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并通过城市、海岛、景点之间的有机联动,提升知名度和覆盖面,从而促使大中小学学生讲好舟山海岛红色故事,体悟舟山海岛红色资源的动人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