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老年教育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徐英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3日 第 03 版 )

  □徐英

  舟山市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三化叠加”趋势显著。面对这一挑战,舟山市以“老有所学”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数字赋能等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路径。截至2024年12月,全市老年人口接受培训教育达43%,经常性参加教育老年人近9万,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网络,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及代际共融模式,全力打造“老有康养”海岛共富标志性成果,不断提高全市老年人老有所学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顶层设计: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

  全市各级老年教育机构作为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重要阵地,始终认真贯彻落实“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办学方针,坚持政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老年人在提升素养、增长知识、快乐生活、促进健康、发挥作用等方面搭建了服务平台。

  1.凝心聚力谋划,分类指导施策。多部门统筹规划,相互配合,集聚老年教育整体推进合力。围绕“浙里康养”和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总体要求,聚焦“六统一、六贯通”改革目标,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形成纵横有序、上下贯通的责任链。

  2.聚焦规范建设,织密教育网格。按照“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要求整合资源,对现有老年教育办学机构进行规范命名,绘制舟山老年教育联盟——银龄舟学地图,实现老年人就近就便参与学习教育。加快推进老年学堂学习网点建设,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资源,进一步拓宽老年教育网络。目前全市建立了“舟山开放大学—县(区)学院—乡镇(街道)老年学校—村(社区)老年学堂”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域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73所,老年教育机构教学面积约为44600平方米。定海、普陀、岱山三地老年学校覆盖率达100%,嵊泗县建成村社教学点178个,形成“半小时老年教育服务圈”。 

  3.聚焦师资培育,完善人才储备。多渠道多路径挖掘招引优质名师,充实教师队伍力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老中青”教师梯队。舟山老年大学近两年陆续新聘用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医院主任医师、高校在职老师、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生等优秀教师人才;2024年又联合市文联、文广旅体局以及中小学等多方力量,挖掘遴选教师,开设短视频制作、渔民画等多门特色课程;普陀区还加快自身孵化体系建设,培育更多优秀学员就地从“学”转变为“教”的身份,建立“海岛银色师资库”。

  二、特色实践:从课程创新到代际共融

  1.党建引领:品牌打造与示范引领联动。全市加强市、县(区)联动,开启“一月一联动”模式,不断丰富银辉内涵,培育了“红色领航 红心助老”“智慧银龄”等省级优秀案例。并依托老年学习社团、康养学基地等载体,形成特色品牌。结合乡村振兴、“小岛你好”中心工作,组织科技、农经等专业人才下岛入乡。如市农业农村局“银辉耀三农”教授工作室积极研究推广大棚保护地配套技术、立体保护地栽培技术,推广草莓、小番茄、小黄瓜等优质高产品种。普陀区创设“老人与海”项目,指导佛茶、果蔬等种植技术;展茅街道成功引进“蘑菇方舱”种植项目,招聘老年村民基地采摘工作,帮助增产增收。近年来,以“线下+线上”方式举办展示活动80多场(期),让老年学员老有所学、学有所成。如举办“迎亚运盛会展银辉风采”书画作品展;组织教师开展“蝶变·‘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主题创作;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渔民画展。

  2.课程体系:本土化与实用性并重。舟山结合海洋文化特色和老年人需求,大力推进示范老年学校(学堂)建设,积极打造一县(区)一示范乡镇(街道)老年学校(长学制课程不少于8门)、一乡镇(街道)一示范村(社区)老年学堂(长学制课程不少于3门)。如定海区昌国街道留方社区老年学堂开设了书法、绘画、智能手机使用、手工制作等6门长班制课程;普陀区的中昌社区老年学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舞蹈、声乐、书法、智能手机、渔民画、民乐等6门长班制课程;岱山县高亭镇蓬莱社区依托民生综合体打造老年学堂,岱山县老年大学精心帮助指导并选派专业老师,开设书法、戏曲、歌咏3门长班制以及广场舞、八段锦等多门短班制课程;嵊泗县菜园镇东海社区老年学堂开设了柔力球、唱歌、编织等长班制课程。深化特色分校建设,市老年大学陆续在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国网舟山供电公司、市博物馆等部门成立分校,如2023年成立舟山老年大学军休分校,开设智能手机、书法、歌咏、太极拳等课程;2024年成立博物馆特色分校,开设渔民画、太极拳、八段锦、手工艺、楷书、短视频制作等课程,深受广大老年人喜爱。

  3.代际共学:老幼互动的教育新范式。2024年,舟山开放大学联合社区推出“一老一少 代际共学”项目,通过书画共绘、剪纸教学等活动,促进老年人与儿童双向学习。例如,老年学员指导儿童传统绘画技巧,儿童则展示剪纸艺术,作品共同装点社区空间,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在老龄化背景下,舟山计划深化隔代共学模式,开发多代共学课程,打造“教育惠及全民”的基层样本。 

  三、数字赋能:跨越“银色鸿沟”

  1.线上服务体系:从“触网”到“乐为”。为满足老年教学需求,舟山开辟“云端”课堂,探索推行线上教学模式。累计录制书画、琴类、健身、养生、花艺、美食等课程300余期,如2024年录制渔绳编织、小吃制作、海洋剪纸、非遗技艺等特色课程15节,打造更加智慧、舒适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大力推进浙江“云上老年大学”、“浙学通”等线上学习平台的普及和应用,目前“云上老年大学”覆盖全省,老年人可通过手机、电视端学习400余门课程,日均活跃度达4.2万人次。

  2.送教入户与智慧助老。针对偏远海岛交通不便问题,舟山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教师、志愿者入户指导智能设备使用,累计服务2.5万人次。普陀区通过“银龄智‘惠’”场景应用,推动老年教育与未来社区建设融合,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开展银龄“益”学。舟山老年大学探索开展银龄“益”起学——公益体验送课活动,精心遴选课程14门,按需提供“菜单式”点单送课,累计已开展送课服务活动150余场,深受老年人点赞与欢迎。

  3. 数据驱动精准服务。舟山建立老年学员信息数据库,实时分析课程点击率、地域分布等数据,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舟山老年教育但仍面临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分布不均、师资流动性大等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可以依托高校力量提供办学场地支持,优秀师资资源供给,最新技术支撑;强化数字融合,开发VR课堂、AI助教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学习体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确保老年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普惠性。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