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沈家门往事与鲁家峙书屋
陈佩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第 05 版 )
□陈佩君
我的长篇小说《沈家门往事》出版后,以书结缘,结识了流着我们这方乡土血脉现居上海的读者朋友何先生,听他讲诉关于他母亲的故事。我们坐在鲁家峙书屋里,这款我心仪的书屋,质朴而沉稳,如海之脉涌,是书卷之蕴。听完何先生母亲的故事后,我回望这满屋子的上万册书卷,再望向窗外满眼的黄叶飘然而下,老祖宗的话语恍若耳边响起:“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我在心中回应:“於我归处,满屋书卷。”
一、家乡的海,守护着走失大上海的小女孩
东海一定是个神奇的地方。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流在我们的血液里,从此我们记住了自己生命的来源。何先生的母亲就是这样,尽管她离开舟山时只是三岁的孩童,但她一辈子心心念念牵挂着自己的出生地。
何先生的母亲1934年生于舟山,3岁时,因母亲病故,由同父异母的姐姐带到上海,却在四五岁光景在街头与家人走散,后被人送进育婴堂。也许是东海的观音冥冥之中保佑着这个舟山小女孩,她先被一对山东夫妻领养,接着因上海发生了战事,养父母要回山东,她不愿意跟去,便被托付给一户做水饺的人家。这家人对她很好,一直养育她至成年,送她出嫁,给的嫁妆也很丰厚。幼时与家人走失是人生之痛,但命运眷顾,让她一路遇见好人。
我望着对面一脸和善又儒雅的何先生,心中涌动的是我们舟山母亲祈祷时的那一声声祈求:“好人相逢一生平安。”
何先生的母亲嫁的也是好人家,她生育的五个子女以及后辈子孙也个个都有出息。何先生说:“母亲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人,非常辛苦,尤其我们上山下乡的日子,她操碎了心。后来,孙子外孙都是她一手带大,还照顾我爷爷,管里管外。”母亲身上的美德是子女最好的家教,“母亲乐观、开朗,每年医院进进出出无数次,她不忧虑,照样好好过日子,打麻将,去旅游,即便是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坚强、不在乎。”
听着何先生的讲述,他母亲的形象恍如眼前,这分明就是我们舟山女儿呀,豪爽得很,乐观得很,用我们海边人的话说,就是“做人忖得开”。他母亲热心,爱帮助别人,听何先生说,老邻居家里有上学的,结婚的,生病遇事了,她都会出手援助。自己孩子这么多,还有人要做她的干女儿,钟点工电动车丢了,她也怜惜不已地送上数千元。
何先生的母亲讲情义,不重钱财,也许她比任何人都懂得,那个孤独的瞬间,那个绝望的时刻,伸出温暖之手,拉一把受难的人,这就是人间大爱。大爱无语,犹如海一样涌动的每一脉,一拨又一拨,温暖着那个走失的小女孩,然后那个长大了的小女孩又将这大爱涌向更多需要爱的人。那个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海的小女孩,她是否听见苍茫东海传来的梵音之声,那海,我们称之为莲花洋,那声我们称之为慈悲,足够让无家可归的心灵找到家的港湾。
二、寻根,就在沈家门渔港之畔
何先生的母亲,只记得自己是舟山人,具体是定海还是普陀,她都不清楚了。成年后的她,一直在寻找至亲,也曾来过舟山。只是人生无奈,直至她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寻找到。
寻亲无果。为抚慰母亲的思乡之情,因缘契合下,何先生在鲁家峙豪布斯卡小区购置一套房产,取名鲁家峙书屋。2015年可以入住时,何先生第一个请母亲住了一周。“母亲她很高兴,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仔细地看了几遍,她眼神里透露出满满喜乐,证明她很想念舟山老家,很喜欢我的书屋。原本讲好明年再来,可人生无常,她匆匆走了,我很难受。”何先生的母亲将鲁家峙书屋视为她的老家,终于圆满了让生命的落叶回到故土。
这是个好地方。我告诉何先生:“这小区的位置,是整个鲁家峙最中心的位置,也是当年我们鲁家峙原居民最集中的地方,我老家就在这里,后来被拆迁了。”我感慨万分,仿佛又回到自己家那屋舍低矮的从前时光,有点伤感。
寂静的周边,偶尔传来渔港船儿的鸣笛声,很厚重,仿佛透着亘古不变的渔港的气息。沈家门渔港有多少往事沉默在岁月的海里。而时光里的我们,学会在家乡的海的怀抱里,让时光安然。
何先生给我看了他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照,母子俩长得很像,都是一脸福相,敦厚温良又和善。“每年我来舟山,在书屋里,上香,敬茶,一人靜静地陪陪母亲,母亲像蜡烛一样点亮了屋,温暖了家,燃尽了自己。我想念母亲,祝天下的儿女们关爱母亲。”
何先生的话语声落在鲁家峙书屋,但我觉得那些话语所凝成的气场,会在沈家门渔港的码头、海浪、船帆还有飞翔的海鸥间旋转,清澈的回响,打动岸边滩涂上那些潮湿的不断轮回的生命。很多年以前,它们曾听到过那个幼小的女孩来到这世界时最初的响亮的啼哭,安抚过那个在上海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走失的小女孩的恐惧。命运的回音,最后随落日落在沈家门渔港边的那一间鲁家峙书屋,沉静如海。
三、鲁家峙书屋,生命深处海的声音
鲁家峙书屋六百多平方米,位于小区中心,面朝山水,屋前空旷,满屏黄叶之时,阳光与灿然黄叶入眼。
“我这书屋,是公益的,地下一层,准备装饰成儿童游乐处,这样大人看书,小孩玩乐,各得其所。除了看书,这里也可以举办读书会,书屋里的书也可以赠送给喜欢读书的人。只要有缘,爱读书,就可以来我书屋。”
何先生说自己从小爱读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图书馆拥有借书证后,非常开心,从此徜徉在书的世界里。他喜欢书的淡淡墨香味,喜欢翻书的细微沙沙声。“陈老师,你可以带你的学生过来,让孩子静下心来,爱上读书。”我从何先生的眼神里读出了他的期盼。他想为这片海域的孩子做点事。何先生的身上流着他母亲的血液,也有这片海域的基因:家乡的海啊,我的家乡啊,我的至亲啊,爱你们。
何先生已退休。他想念母亲时,就会来鲁家峙书屋。“我在这里感觉非常舒服,仿佛能感受到祖宗的气息,这就是叶落归根吧。”何先生喜好收集茶壶,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壶见》的书,我翻阅着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一页页地翻看,一盏盏的壶,一段段的文字,将“一片冰心”还给了收藏玉壶的人儿,恰如这活水码头沈家门渔港,将海还给海,将岸还给了岸。这岸边的无数子嗣如活水一般,跟着潮流涌向无垠的时空,但依然会在某一个心之所归的时刻,回归渔港码头的两岸。
鲁家峙书屋的故事,就是一个心之所归的故事。那座静静的书屋,它日日立在渔港边,看海,听风,诉说着沈家门往事。此刻的我仿佛看到了人世的三样东西——疼痛,恍惚和残缺。
我们海边人,早已从海的广阔中汲取了智慧。潮来潮往中,等待是一剂良药。码头总是躬身抱紧大海,任凭风吹浪打,海涌向更远的海的那一刻,码头就准备好了命运的齿轮,离得有多远,回归就有多近。
思念是人间不可治愈的伤口,不过静默的海读得懂世间一切的苦苦思念,也读得懂这世间的一切过往。而那间静默在海风中的鲁家峙书屋,它早已与这渔港的一切融合,海风、海浪、海边,海的一切,早已通透了这个世界。
沈家门渔港,山那头的灯塔,日夜在引航;山那头的灯塔之下,那间鲁家峙书屋,无数的藏书在等待,等待游子的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