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章萼夫妇墓志与舟山章姓移民

楼正豪 吴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第 05 版 )

  □楼正豪 吴璇

  一

  刻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的《章氏考妣合葬墓志铭》,最初发现于宁波鄮山一带,现为私人收藏,高45厘米、阔39.5厘米、厚5厘米。是章玭为父母章萼、方淑真制作的合葬墓志铭,由杨守随撰文、杨文乡篆额、虞徵书丹。碑面磨泐严重,能识读出的文字如下:

  章氏考妣合葬墓志铭

  中顺大夫、应天府丞、前监察御史、同邑杨守随撰

  承直郎、兵部武选司主事、同邑杨文乡篆

  宁波府儒学训导、饶郡虞徵书

  同邑章公讳萼,字维盛,卒乃成化十六年五月十二日也,其配方氏讳淑真,字玄德,□□先公一年殒,人莫不感惜,而念未有述其事者。是岁秋,其嗣玭等持状泣而言于予,曰玭等不天致吾亲笔起□,犹复不能刊大贤君子之一,君在金石,则存者之心何自而□□,为悦乎颜□焉?存没之□也。予闻而悲之,读其状章,世居建之浦城。十二世祖讳得象,仕宋至平章事,兼枢密使,自后代为显氏。至曾祖,讳明,则元季隐居昌国白泉,国朝洪武初,迁于鄞,遂世为鄞人。祖讳元完,隐德弗仕,生子五曰:著、英、苇、萼、苗。公即萼也,性孝友,崇礼□,以勤德效绩,家□以服,娶方氏相夫子,克尽妇道。正统癸亥,公值母疾,与孺人行庾黔娄故事,卒不超二人,哭踊行礼,哀且三事,父益爱,日后诸昆弟分□资产,宁取其薄者。正统末时不靖,公领有同选从戎,孺人忧思甚,至及凯旋,甚喜。问及戎中事,既而黾勉以营家道。越三年,公值父丧,偕孺人哭殡,奠享礼如丧母日。成化丙戌,徙居鄞江东。己亥水月十五日,孺人卒。生于永乐己亥十一月二十□日,享年六十有一,踰八月而公又卒。实成化庚子五月十五日,生于永乐乙未十月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六。生子四:男三,长即玭,娶鲍氏;次玥,娶史氏;次玢,娶史氏。女一,讳文顺,适梅江俞谏言,先考妣卒,孙男五:曰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忠,俱幼。就以此年九月七日合葬于阳堂乡和睦里鄮山之原。玭等以所状□予徵文,刻之墓石,系是以□日□淑人君子,作逑□□孝□外则之于乎斯人。生荣死悲,□有获□□而子孙之食□□□将无穷□矣噫。

  二

  根据志文可知,章氏家族祖居福建浦城(今南平市浦城县),元代章明隐居昌国白泉(今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明初海禁后迁徙宁波,世为鄞人。章明生子章元完,元完生五子:章著、章英、章苇、章萼、章苗。墓主章萼生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卒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夫人方淑真生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卒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夫妇二人生子三人:章玭、章玥、章玢,生女一人:章文顺,共有孙男五人:章思明、章思聪、章思温、章思恭、章思忠,章萼去世时,孙辈俱年幼。志文透露,明成化二年(1466),章萼五十二岁时,举家徙居鄞江东。

  目前笔者所查阅到的鄞西章氏家谱,有1934年由汪培经纂修的《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光绪抄本《鄞州章氏世谱》十六册(不分卷),共两种。章姓为鄞西高桥镇大姓之一,始祖可追溯到唐康州(今广东肇庆市德庆县)刺史章及。章及第五世孙章基由福建浦城迁宁波象山,第十一世孙章伯由象山迁高桥西一里许之旧宅。章伯第八世孙章义悌由旧宅迁高桥,时代为明初。其族迁徙路线与本墓志章萼一族不同。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章萼墓志所言其祖为北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章得象(978~1048),章及第七世孙,在章姓史上仕历最高,其下支派众多。与高桥章氏虽非一脉,但两支应交往紧密,从与甬上望族镜川杨氏的互动关系上可以看出。章萼墓志由杨守随(1434~1518)撰文,其时四十七岁,官职为正四品中顺大夫、应天府丞。1688年迁应天府尹,后迁至大理寺卿,进工部尚书。高桥章氏与镜川杨氏往来频繁,杨守随祖辈杨范(1375~1452)曾于高桥章氏作塾师,高桥章氏的章绘(1416~1476)、章绍(1421~1450)均随杨范学习,章镒(1441~1486)对杨范之子杨自惩,自称“门下生”,两家世契甚笃。章绘与章镒后来皆中进士,可以说,杨氏与章氏子弟日后在政坛发迹,均有杨范的教育之功。《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中亦见杨守阯、杨守隅等为章氏作序。

  与高桥章氏作为明代重要科举家族相比,章萼一支并不显赫,其祖章明隐居昌国白泉,其父章元完“隐德弗仕”,正统后期国不安宁,章萼曾参军,可能与北元作战,后凯旋,似无封官,“既而黾勉以营家道”。章萼去世后,其长子章玭持状泣告于杨守随,杨氏感念章萼为大贤君子,闻而悲之,读其状章。章萼家族的具体谱系虽不明,但必与高桥章氏甚近,如此才能请动镜川杨氏撰写墓志铭。

  三

  章萼墓志曰“至曾祖,讳明,则元季隐居昌国白泉”,似指家族从福建浦城直接迁至浙江舟山白泉。因未寻到相关家谱,不知迁徙详由,为避祸寓居的可能性很大。待明初海禁,又迁宁波。

  查阅各种章氏宗谱,发现有位叫章邦献的人,曾任北宋末明州昌国令。他是章仔钧(868~941)四子章仁嵩后裔,“仁嵩生士廉,士廉生世康,世康生得一,得一生柬之,柬之生邦献”,乃章仔钧第六世孙。

  南宋罗浚撰宝庆《昌国县志》专门记载了昌国“熙宁置县”后的历任县令,但从元丰八年(1085)的张节之后,就是政和六年(1116)的张如晦,中间应有多名缺失。至光绪《定海厅志》卷六《职官表》,才根据章氏宗谱补上了元符年间(1098~1100)的昌国县令章邦献。

  若章邦献其人与官历真实存在,当是最早由浦城迁居舟山的章姓移民,章萼墓志中的章明隐居昌国白泉则在元末。章萼先祖章得象同样出自章仔钧四子仁嵩支派,“仁嵩生士廉,士廉生世琼,世琼生得象”。章明隐居白泉是否与两百多年前同支的章邦献曾迁居于此有关,则不得而知。

  四

  鄞西高桥章氏为章仔钧第十子章仁肇后代,查《鄞西高桥章氏宗谱》,发现从明中期至清乾隆朝,有不少从鄞西迁居舟山的章姓族人。在明初严格的海禁政策下,迁居海岛几乎不可能,管理松弛时则能成行。何汝宾《天启舟山志》有一些关于明代舟山章氏的记载,表示明代仍有章姓在舟山繁衍不绝。嘉靖年间名宦、鄞人屠大山(1500~1579)的章氏夫人便是舟山人,屠本畯在为其父编述的年谱中道:“嘉靖五年丙戌(1526)二十七岁,十有二月夫人章氏来归。吾母章定海县滃洲人。”屠本畯曾作《舟山游籍》一卷(《鄞县志》作《游舟山籍》),其游舟山,曾探访外祖家。

  笔者跟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孙峰研究员经过实地探访发现,现今舟山章氏主要聚居于定海区白泉镇繁强村、金星村、金林村一带,认同始祖从福建迁宁波,旋迁舟山白泉。因无宗谱,不知支派,行辈为“复思正友,元德大廷,锡育合成,绍守科庆,宏启丕秀,有宣国定”,与其他所知章氏行第皆不符合,盖为来舟山后另起。

  五

  章姓家族迁徙舟山的各类文献,其载体包括墓志、家谱、方志及采访记。将这些章氏迁徙者的资料串联起来,也许能够发现其中的逻辑。即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浦城章氏仁嵩派后裔章邦献自北宋末任昌国令后,在舟山扎根繁衍,建立一定的家族基础。元末天下大乱,章明为避战火,举家逃命的首选方案是投奔海岛上的仁嵩派同族,后在明初“徙民废县”政策下迁居鄞西。至此,章氏家族跨地域人群流动的原因皆为受政治影响。

  在鄞西,章明家族与很早以前就移居于此的仁肇派后裔高桥章氏保持良好关系,与著名的科举家族镜川杨氏亦有互动,在无仕历、非显赫的情况下,章玭也能请动正四品中顺大夫、应天府丞杨守随为其父章萼撰写墓志。

  此时,舟山岛上原有的章氏村落并未受到明初海禁的影响,甘作弃民也不愿离开家园,继续繁衍生息,在明中后期产生一批贡生,著名文人屠本畯之母也是定海章氏。在海禁松弛情形下,高桥章氏进入舟山垦殖获利,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完全展复后,便有大批章姓移民入岛定居,促成这种人群流动的背景皆为经济原因。由此,形成今天集中于定海区白泉镇繁强、金星、金林的章姓村落。

  章姓迁徙舟山的零星史料,形成了一段特定人群组织跨地域流动于大陆与海岛之间的缩影,左右其移动的社会文化机制无外乎政治与经济原因。如果将章氏家族的研究路径移植于沿海其他姓氏,长期不断在碑刻、家谱、方志及亲身采访中获得家族史料,必定会对“人群组织为何要流向海岛中去”这一问题作出更深刻、具体的解答。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