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实践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8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薛晓波

  定海区盐仓街道新螺头村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华丽转身,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459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028万元,成为定海区首个年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的行政村。

  新螺头村的成功,首要在于高效盘活“沉睡”资产。村里通过翻新老旧集体厂房并出租,每年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将闲置土地引入钢筋仓储公司,实现村企双赢;巧妙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将其转化为“金饭碗”。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打破了资源利用受限的僵局,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其次,新螺头村注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舟山上建广昕混凝土有限公司为例,企业入驻后,村干部主动解决其员工住房问题,不仅稳固了企业扎根发展的决心,也让村民分享到企业发展的红利。这种村集体、村民与企业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了稳固架构,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新螺头村充分发挥了村两委班子的引领作用。2020年换届后,新一届班子成员主动担当,积极投身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推动土地流转、项目征收等一系列工作。他们的积极作为,犹如定海神针,凝聚起全村发展的强大合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力量。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新螺头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螺头村的成功并非孤例。在舟山,普陀区展茅街道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打造了“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提升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岱山县东沙镇通过挖掘传统渔村文化,打造特色民宿、渔家餐饮和海洋文化体验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这种“文化+旅游”的模式,为海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新螺头村、展茅街道和东沙镇的成功实践,共同构成了舟山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这些乡村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无论是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还是强化党建引领、优化营商环境,都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未来,舟山应继续深化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首先,应进一步推广新螺头村的经验,鼓励更多乡村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村企合作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其次,应借鉴展茅街道和东沙镇的做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例如,可以结合海岛风光和渔村文化,发展高端民宿、海洋研学等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应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从展茅街道到东沙古镇、新螺头村,舟山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期待,未来舟山能有更多的乡村振兴实践能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舟山智慧”和“舟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