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社会组织 共创美好生活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8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月湖
3月17日上午,第13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入围项目评审在新城启动。本届大赛共收到申报项目72个,经筛选后其中的63个入围评审。其中,4个项目由来自广东和杭州的社会组织申报。据悉,我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已经举办了12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公益项目500余个,惠及群众200余万人次(据《舟山日报》3月18日报道)。毫无疑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公益项目,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方方面面的民生需求,还能引导社会组织按公益需求发展壮大。
让社会组织迸发活力
最近几年,我市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大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有力带动不无关系。热心公益的市民越来越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逐渐聚在一起,利用一技之长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于是就形成了各种社会组织。
截至去年,全市共有社会组织5000余个,其中登记在册的有1445个。这些社会组织每年共计派出志愿者超4万人次,服务范围从舟山本岛延伸至27个偏远小岛,在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中作出了无私贡献。
众所周知,三角形结构最为稳固。社会也同样如此,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三足鼎立”的服务构架,有利于为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周全的服务保障。无论政府多么有为、市场多么有效,都难以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会的角角落落,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多样化需求。这个时候,往往需要社会组织大显身手,用公益心来担当公益事。
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但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就如摘马蜂窝,既无主管部门也无专门力量。市场显然也解决不了马蜂窝问题,因为企业总是以营利为目的,谁会成立一家专门在特定季节摘马蜂窝的公司?好在,还有社会组织拾遗补缺。这些年,大干新居民志愿者服务队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摘马蜂窝的责任,舟山本岛居民遭遇马蜂窝骚扰只须拨打12345热线电话,志愿者就会上门免费服务。
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是相辅相成的,过上好日子的人们总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乃至追求自我实现,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共同富裕的现实语境下,社会组织必然伴随社会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专业服务或资源,或建立联盟关系,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与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政力有限,民力无穷。随着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做大,我市社会组织的整体效能也在不断得以呈现,在繁荣文化、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兜底作用日益明显,尤其在帮扶“一老一小一弱一残”中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服务。事实说明,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是城市之幸也是百姓之福。
用公益项目造福社会
不过,社会组织的服务力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多数社会组织还比较弱小,是人们凭热情和兴趣组成的,并不具备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足够力量。另一方面,常态化提供公益服务需要财力物力支撑,一些缺少经费来源的社会组织难免力不从心。正因如此,不少社会组织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只在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日子才活跃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财政资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输血”,无疑能起到激活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些年,我市各地民政部门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将更多公益项目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不但拉长了公共服务短板,还促进了社会组织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今年我市首次允许市外社会组织申报我市的公益创投项目,还鼓励社会组织自筹资金,有望进一步提升项目品牌化和专业性。浙江之江公益学园申报的参赛项目是“星火逐梦”社会组织菁英赋能提升,拟以海岛支老服务项目为依托开展沉浸式路演,并通过集中授课、海岛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培育舟山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一旦入选,有望进一步激活我市社会组织的活力。这种敞开大门接纳市外社会组织的做法,与嵊泗黄龙岛面向全国招募人才的“小岛共建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利于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海岛公益事业。
我市本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的申报项目比去年增加了20多个,涉及“一老一小”、抢险救灾、助困扶贫、拥军优属、婚姻家庭等内容。按照项目介绍、专家提问等方式进行综合打分评估后,最终将精选一批让群众受惠、特色鲜明、创新性强的品牌化公益项目。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此次对入围项目的自助上限额度将有所提升,预计市本级将投入310万元资助入围项目。
有专长、有担当的社会组织原本就自带能量,投入资助资金后必定“给点阳光就灿烂”。可以想见,诸多心存爱心、怀揣理想的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小岛,在政府“力不从心”、市场无利可图的领域辛勤耕耘,用公益服务的一缕缕阳光抚慰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特殊病患、自闭症孩子等弱势群体,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加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经济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要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激活社会组织并引领其健康发展,在投身公益、服务民生中发挥出更大作用,这无疑是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