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3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李海州

  近日,两艘新造金枪鱼围网船“凯贝娜6”和“凯贝娜7”从舟山大洋世家优品码头首航太平洋。这是中国与基里巴斯合作的“一带一路”捕捞项目,也是中国远洋渔业科技输出的一个缩影(据《舟山日报》3月16日报道)。这两艘船不仅配备了先进的S-band海鸟雷达、彩色鱼探仪和高效的冷冻系统,还通过技术创新确保了鱼货的高品质和长期保鲜。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远洋渔业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逐步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渔业合作正是这一倡议向海洋经济延伸的重要体现。然而,与传统的基建项目不同,渔业合作更需要科技的支持,以“凯贝娜6”和“凯贝娜7”为例,这两艘船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在船舶制造、渔业捕捞和冷链技术方面的领先水平。船上配备了3套S-band海鸟雷达和彩色鱼探仪,能够精准定位鱼群,提升捕捞效率。此外,12个盐水冻结鱼舱和8个保冷鱼货干舱,确保鱼货在24小时内冷却至-17℃,并在-35℃下长时间保冷,保证了鱼的新鲜度和产品质量。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对基里巴斯渔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也为与基里巴斯等国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渔业合作的成功实践,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其合作范畴必然要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如能源、医疗、信息、农业、环保等。在这些领域中,科技输出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输出先进技术,中国可以帮助合作国提升产业水平,增强经济自主性,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舟山企业作为此次渔业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在远洋捕捞渔业中发挥了优势。在 “一带一路” 合作拓展中,舟山应积极探索其他领域的合作机会,推动更多高科技项目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渔业管理方面,通过输出先进渔业管理经验和环保设备,帮助合作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舟山的船舶制造企业可以为合作国提供定制化的渔船、运输船和海洋工程设备,帮助其完善海洋产业链。此外,舟山还可以在海洋能源开发、海水淡化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合作国实现能源自给和可持续发展。

  在拓展过程中,舟山企业要注重科技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同时,舟山企业还应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为 “一带一路” 合作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