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六横岛的“倪排长”昨魂归故里
58年!三代人接力守护一座烈士墓
陈斌娜 刘生国 郭超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2日 第 01 版 )
郑月亚捧着倪文虎遗像,依依不舍
海警战士护送倪文虎烈士棺椁下山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刘生国/文
记者 郭超/摄
昨天清晨6时,普陀六横岛小湖村。
郑月亚、郑月球姐妹俩,带着扫把和镰刀,从老宅出发,又一次踏上了前往倪文虎烈士墓的祭扫之路。这条路,郑家人走了58年。
这是姐妹俩最后一次为长眠于此的烈士倪文虎扫墓。因为这一天,郑家人照看、记挂了58年的“倪排长”终于要回家了,倪文虎烈士将迁入杭州南山革命烈士陵园。
一座烈士墓,郑家人三代接力守护——
“58年了,他就是我们的家人”
从郑家老宅到墓地,徒步约半小时。
今年72岁的郑月亚缓步而行,每走一步山路,都会用手在腿上借个力,再向上迈。这条陡坡长200米,以前是一条“茅草路”。“一到下雨天就要滑下去,58年来,我不知道摔了几次。”
离墓地约50米处,郑月亚站直身子向上望去。墓地早已围了一群人,正在开坟准备捡拾烈士遗骸。“他要回家了。他们家里人也等了他很多年了。回去了,就能和父母团圆了。”
倪文虎烈士是杭州人,中共党员,曾任解放军某部排长。1967年3月,在六横参加国防建设施工中光荣牺牲,葬在了小湖村山冈上,时年26岁。那年,郑月亚14岁,郑月球8岁。
“牺牲前的半年时间里,倪排长带着5名战士借住在我家里。他对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好。”在郑月亚的记忆里,倪排长经常带她们两姐妹玩,给糖吃,有时教她们拉琴、给她们讲故事。
听着姐姐的追忆,不断点头的郑月球眼眶湿润:“他要回家了,我怎么也要回来送送他。”这几年,因为照顾儿孙,郑月球暂居沈家门。但每年清明,她依然会和姐姐一起来看“倪排长”。
郑家人自从搬离小湖村后,每年清明祭扫前一天晚上,郑月亚姐妹俩都会回老宅住。这里,也曾是倪排长生前暂居的地方。
之前一天的晚上,在老宅,郑月亚夫妻早早准备好了次日去祭扫倪文虎的祭品。“他就是我们的家人。按习俗,他迁墓,凌晨三四点时我们家里也得给他一个祭祀仪式。”郑月亚说。
“这几天,她已经哭了好几顿了。”边上的郑月亚老伴一语道破了妻子表面上的轻松。
“乱说,我只是前几天去墓地清理杂草时,和倪排长说话时感觉有点难过而已。”郑月亚不好意思地反驳,“我告诉他可以回家了,我们陪了他50多年,也已经是家人了。即使他回杭州的烈士陵园了,这里也还是他的家……”
郑月亚的双眼泛起泪光,静默,微微低头,掩下满眼的不舍与怀念。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一个承诺,两个陌生家庭情牵半个世纪——
“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来看你了”
走上坡路,郑月亚一眼就看到同在帮忙的老伴。墓地周围的杂草早已清理,墓碑前放置着几个花篮。
“倪排长,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来这里看你了。你马上就可以回家了……”郑月亚姐妹俩站在墓碑前轻声说道。
“郑大姐!”一声亲切的呼唤从边上传来,正是此次来接舅舅回家的倪排长外甥吕友根、吕友法和孙志明。
“哎哎,小弟好啊!”郑月亚迎上前去,一眼见到吕友根手上捧着的倪文虎遗像,脱口而出,“这张照片很像,就是他当时脸两边要瘦一点。”
两家人围着遗像,听着郑家姐妹描述倪文虎生前的模样。倪文虎牺牲那年,吕友根11岁,对二舅的模样已模糊了。但他从小听外婆等人说过郑家人照看二舅墓地的事。
“大姐,非常感谢你们一家人,守了我二舅58年……”吕友根哽咽道。二舅当兵6年,只回家一次。“这是他时隔61年第二次回家,却是阴阳相隔。好在有你们一直照看,他不孤单。”
倪文虎牺牲那年5月,母亲和两个兄弟从杭州赶到小湖村祭扫。临走前,倪母对郑月亚的母亲李香莲说:“文虎生前住在你家,你们待他像家人。以后再要麻烦你们有空时去看看他。”
两位母亲双手相握,沉重又温暖。李香莲一口应下了“照看”的承诺。两个陌生的家庭,因一位烈士情牵半个世纪。
从此,李香莲每年清明都上山扫墓,风雨无阻。2011年,89岁的李香莲由外孙背着上山,抚摸倪文虎的墓碑,含泪告别:“以后,就由我大囡她们来照看你了……”
之后,郑月亚接过母亲的“接力棒”,一如既往地照看烈士墓。
岁月流逝,青丝变白发。郑家姐妹依然信守承诺,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力守护着这座烈士墓。
“把二舅的墓迁回杭州,主要是我们和郑大姐她们的年纪都大了。” 这是吕友根第5次来小湖村看二舅了。这一次,他要带二舅回家。
“大姐,我虽然把二舅带走了,但咱们早已是一家人了,你有空一定要去杭州看看他,看看我们。”吕友根拉着郑月亚反复说道。
一抔黄土,送“兄长”回家——
“身上的担子轻了,心里却空落落了”
迁徙前的最后一次扫墓,郑月亚一家格外郑重。
鞠躬致意,清理杂草,摆放祭品……
“这些传统习俗,一般只有家中亲人迁墓才会做的。”在墓地帮忙的一名当地村民感慨道。
“他早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兄长了。虽然墓要迁走了,但这里也还是他的一个家。”郑月亚铺开一张纸,装上一抔黄土,让“兄长”带上。
“起灵——”随着工人的一声喊,倪文虎烈士的遗骸逐一被放入烈士棺椁。
郑月亚半蹲着身子,轻抚墓碑,低喃:“倪排长,你在这里有58年了,我们也信守了母亲当年的诺言,从没忘记过。现在你要回杭州的家了,终于可以和父母团圆了。要高兴,一路走好啊……”
“舅舅,郑大姐她们照看了你58年,这也是你的家了……”吕友根站在郑月亚身边,看着墓碑同样低声细语。
出发了!海警战士护送装有倪文虎烈士遗骸的棺椁,缓缓走下坡。
山岙口,一辆来自杭州的灵车早已等候。郑月球手扶着姐姐,双眼红红地目送,轻声抽泣。守护了58年的“大哥哥”,这回真的走了。
58年,郑家人守护倪文虎烈士墓的使命结束了。郑月亚说,“身上的担子好像是轻了,但心里反而空落落了……”
忠魂归故里,浩气存千秋。烈士墓迁徙了,但烈士精神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