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绿水清春钓去
谢良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0日 第 04 版 )
□谢良宏
小时候生性好动,老家又多江河湖泊,岸绿水清, 鱼虾满塘。钓鱼便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每逢星期天和寒暑假我都会约上好多小伙伴,成群结队去河江湖泊里钓鱼,有时趁着晨曦,一早出发。一个暑假下来,人晒得乌溜墨黑的。
但真正喜欢上钓鱼这项运动,还要追溯到我在中学里任体育代课老师的时候。那时我跟班的一位体育教师是十足的钓鱼迷,钓鱼手艺岀奇高,每次出去,鱼篓总是满满的。尽管那时水质好, 鱼又多,但钓来的鱼他自己不大喜欢吃,就用来做人情。他说就是对钓鱼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水清景美岸绿的环境,可以修身、养心、静心。直至现在退休了,他仍对钓鱼这项运动情有独钟,持之以恒而乐此不疲,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与淡泊宁静的心境。
阳光和煦的江南水乡,江河湖泊水暖荡漾,沿河春风拂面,杨柳倒影,鸟语花香,鱼儿嬉戏,是一年四季中垂钓的大好时节。
联想到唐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中写道:“垂钓绿春湾,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这首春钓的诗,不仅与本地的春景交相辉映, 且写得有情有景,又有钓鱼的经验,真可谓是相得益彰。
在河湖纵横、水库密布的江南水乡之地,适合春季垂钓的地方确实不少,来到水清岸绿的郊外,不仅仅可以享受垂钓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呼吸新鲜爽朗的空气,真是无穷的享受。
早春的一个星期天清晨,我与邻舍包姓老翁相约结伴同行,去九龙湖畔垂钓。到了岸边,边钓边聊,包姓老翁娓娓道出了他三十多年来的一些垂钓经验,我听了颇有启发受益匪浅。他说选择钓位要先“三找”,即找水库的上游、找浅水区、找水草旁。尤其是春季,是鱼类从越冬期转为生长期的过渡性季节,所以先是小鱼,后是大鱼,成群结队,从冰凉的深水区游向温暖的浅水区,游向上游,调节体温,适应新的生活。而大批成鱼则寻找水草,因为水草不仅能提供较多的食物,而且还给成鱼提供交尾、产卵的地方,也是安全、隐蔽和温暖的场所。
春季钓具组合宜用“三小”,即用小细线、小钩和挂小饵。因为这个时候鱼体仍僵硬,游速慢,嘴张得小,咬钩轻,挣脱力弱。所以春钓用的渔线鱼钩要比夏秋的要细要小,挂的饵料也要小。通常挂绿豆大小的饵料或小红虫、小蚯蚓等。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咬钩灵敏度和上鱼率。当然,在水库春钓有时会出现大鱼上钩的情况。这就要求钓鱼人从实际出发,在鱼钩的结合上,中小钩搭配,在钓中、小鱼的同时兼顾较大的鱼,做到合理组合,力求不失。
春钓的过程中,钓鱼动作要“三轻”。即抛竿、提竿动作要轻,岸边要轻(静)。如果垂钓时抛竿、提竿动作过大、过猛、过急和岸上有嘈杂声时,鱼就会惊慌逃散,从而影响钓鱼效果。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在钓鱼时岸上要保持肃静;其次用海竿钓时多用串钓,若用集钓时面饵要小,尽量减少抛饵入水时的响动;用手竿时不要采用甩大辫式,而采取双手配合,使钩饵轻轻落入水中。由于春天鱼咬钩轻,所以提竿动作不论是海竿还是手竿,只用手腕力向上轻抖动,然后慢速提上即可。说话间,包姓老翁钓到了一条巴掌大的黄灿灿的大鲫鱼,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又说起钓鱼时要掌握的闻、听、摸、看技巧。闻:下钩前,垂钓者迎风蹲在岸边,闻一闻水面吹来的风是否有鱼腥味,或用手捧水闻一闻,腥味越浓,鱼就越多,反之则鱼少。听:该水域如有鱼,能听到鱼儿吃草的“嚓嚓”声,大鱼追小鱼发出的“扑通”声,及鱼跃出水面的响声,宜下钩垂钓。若鱼在水面浮头吞吐,发出“叭叭”声,表示水底腐殖质沉积太多或气压急剧下降,鱼在水中缺氧,虽有鱼也不会上钩,这种情况不宜下钩。摸:垂钓的最佳温度为15℃~25℃,这个范围的水温宜下钩垂钓;若水温超过30℃或低于4℃,手触水面就有发热或冰冷刺骨的感觉,此时不宜下钩。看:一看水色。水色过清,则鱼不多,即使下钩,鱼也会被人影、竿影吓跑;水色过浑,鱼不易发现钩上的饵料;水清略浑是垂钓的最佳水色。水为褐色,鲫鱼多;青黄色,草鱼多;黄橙色,鲤鱼多。二看水纹。无风时,若水平如镜,说明水下无鱼或有鱼不吃食;若水面出现水花、漩涡或波纹,这是有鱼的信号。三看水草。如垂钓水域处的水草枝叶残缺不齐,则暗示水下有草食性鱼种。凡此种种,却道出了一位老人对垂钓的钟情与老到。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我和包姓老翁拿着“战利品” 满载而归,踏上返途穿梭在华灯初上的甬城大街小巷时,心里是美滋滋的。现在每有空暇,我们都会一起参加“寻访美丽河道”的公益行动, 并结伴同行到岸绿景美水清的地方去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