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明前”访茶叉页河岙
阿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0日 第 04 版 )
□阿能
清明前,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茶树的生长缓慢,芽叶细嫩,叶绿素含量高,内含物质充足,受舟山老茶人黄芳焕先生相邀,去定海盐仓叉页河访茶。每次去三江,都要经过叉页河岭隧道,但去访茶园还是第一次。
盐仓叉页河,别名彩岙,三面环山,据《昌国典咏》载“溪河横贯于岙内,故以叉页河名。相传宋熙宁年间,始于此建邑,以土轻,徒治镇鳌。南渡之季,旧址犹存,今湮废久矣”。盐仓叉页河山间泉水长流清澈可口,山上空气清新极少污染。因而,定海的“明前”春茶普遍具有茶香清郁、花香清雅、毫香明显、茶汤鲜醇、滋味清新鲜爽等特点。明万历年间浙江鄞县人、诗文家屠本畯有《舟山茶》:“灵荈元戎惠,殷勤置一罂。自㪺山溜沦,当令可儿烹。啜罢增神爽,宾来着意评。滃洲新制好,隽永得诗成。”可见定海新茶韵味之一斑了。
清早,出定海文化路后,沿途烟雨朦胧,大面积雾气笼罩,两旁的山水也显得隐隐约约,如一幅晕开的水墨画。到叉页河后,云雾开始消散,透出千岛山水的婉约与秀美,使人渐入佳境。山茶妹提议先去看路边的茶园,位于定海虹桥水库上游的这片茶园面积约15亩,虽然海拔较低,地势较平,整片园子里“鸠坑老种”枝叶长势旺盛,俗话说 “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便成草”,十多名采茶女子正在抢采当年首批“明前”春茶。黄先生抢前一步,先入茶园,观察“明前”茶开采初期,茶呈一蕊一叶,其内心外形细紧重实,锋苗挺拔,叶底嫩绿鲜明,品质卓越,春天的笑容霎时被揉进云水指尖,拉长了嫩蕊凝珠的声音。我也嚼着一蕊嫩茶鲜叶,在舌尖上品尝着春茶的个中滋味。
茶叶专业合作社厂房里的茶工们正忙活得不亦乐乎,茶师傅刘志福正在操作着杀青、揉捻、干燥、精制工艺,茶工们正在做小包装茶。我们也不好意思打搅,专业评茶师黄先生是熟门熟路,先是审察毛茶外形,然后自己动手烧水开汤,视、嗅、味觉器官并用,评判出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并对每号茶作出记录。他说:好水烹好茶,清芬灵动一杯清茶,生命色彩之金黄,茶汤的醇厚而稠滑,毫香鲜爽,回味无穷可品日月也。
以泉香井清洌之水润泽定海山芽茶,温馨起早春定海山绿茶时光。当然品茶,我也有自己的理论道道:观色、闻香、尝味、听韵。明前鸠坑一号与四号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泡于开水中成倒伞形,汤色清澈明亮,味醇形美,飘香馥郁持久,“明前茶,贵如金”也。但因当天雾气太重,似乎少了点阳光的味道。“这位先生说得有些道理。”茶师傅刘志福对我随口此评语,也作了肯定。
趁着空隙时间到村里去寻找泉香古井。问了几个老人,客气地为我指点:“就在侬刚才路过的花格墙边。”回行几十步,见一小井,遂拍照留念。
中午与众茶农同进餐,有家养的猪肉烤笋、芹菜炒干丝等一桌乡土菜蔬,众人边吃边开聊。没想到刘志福师傅一开口很能说,他是彭城汉室之后,祖籍镇海贵泗,到定海后已是十二代的载字辈传人,比我长几岁,今年古稀有一也。康熙年间,刘氏家族最早迁徙到盐仓叉页河岙,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耕作饲畜,繁衍生息,已在共裕村居住20代人了,村里刘家老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也约有200年历史。叉页河岙刘氏务农为本,集叉页河天时地利人和,又兼机遇物备之利,茶农刘志福和子增辉、女丽君,一起植茶种杨梅、橘子等果木于北纬三十度绿山碧水温柔的皱褶之间,得天地之精华。
关于泉香井地名来历,刘志福还讲述了一个故事。道光二十二年(1842)时遇大旱,连溪河横贯于岙内的叉页河岙百姓也饮水困难,当年刘家第7代孝字辈祖先察看山脉水系择佳地,没想到在黄道吉日掘井时,挖到十几米深度时还没见出水,如此之深还不及泉,大家感到好生奇怪,有人建议应祈祷土地菩萨,一个时辰后水竟慢慢从井底溢出,次日有了满满一井水,不管多干旱的气候都不会枯竭。由于井水香甜可口、冬暖夏凉、旱天不干、雨天不溢,所以取名泉香井,也作为地名保留到今天。不由想起一个有异曲同工的民间传说《橘井泉香》,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汉文帝时期,郴州苏耽受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耽。苏耽在告别母亲时说:“时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后果然瘟疫流行,橘井救人无数。”
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相称,自然也就热络了许多。“刘先生,我陪侬去村里走走。”饭后,刘志福陪我参观了刘家老宅、清末建筑刘家祠堂和自己家正在盖的新楼。他很是开心,过着山间田野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好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