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营理念带动乡村振兴
明德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6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明德
岱山县岱东镇龙头村曾是村民眼里的“邋遢村”,得益于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半海半田半片街”海岛大花园新景象,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还有了“六金”收入。“如今,我们龙头村不仅变美了,还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到节假日,咖啡馆里的咖啡机也忙得连轴转。”说起龙头村的变化,村党总支书记张庆华笑得合不拢嘴(据《舟山日报》3月10日报道)。转思路拓新径,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还生成了致富门道。以经营理念带动乡村振兴,龙头村“春天的故事”可复制、可推广。
田园之美需要经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共同富裕,关键也是要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
一直以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仅靠农作物收成支撑不起富裕之家。要想富,就得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多种经营,尤其是要利用好田园之美,让乡村的人气旺起来、产业兴起来。
田园风光是令人向往的,在旅游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当下,更是吸引城里人来海岛渔农村的“万有引力”。人靠衣装马靠鞍,田园风光也需要去芜存菁、精心打理,这样农田才会成为四季风景,农作物才会具有观赏价值,顺势萌发的美丽经济也才有望产生滚滚红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
龙头村由3个农业村和1个渔业村撤并而成,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却守着一片难种的沙地。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前的龙头村家家户户门口堆着柴火,村庄道路崎岖坑洼,农田里到处可见乱搭的电线,哪里寻得到美感?村民都觉得磕碜,哪能迎得来客人?
可见,田园之美是需要经营的。张庆华先前办过水产企业,自然熟谙经营之道。他为村里引进了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项目,分为“半海—半田—半片街”三个区块打造,一个原本有点乱的村庄顿时出现了“亲近海洋”“生态农业”“乡村街区”三个区块,再通过环境整治、道路改造以及微景观打造、停车位增设,就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田园风光。
丰富业态激活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深入阐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使共同富裕水到渠成。
龙头村在完成美丽铺垫之后,立即着手产业重塑。一家一户的“巴掌地”种不出“致富果”,龙头村与沙洋村全面完成了涉及1019户的2000亩土地流转,打造以生态农业为主题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司的规模化种植不但提高了亩均产出,还形成了观赏农业。对于愿意继续种植的农户,则实施“村集体+农户+企业”的订单农业产销新模式。光靠种萝卜,去年就为农民增收140万元。
与此同时,龙头村拆迁并盘活闲置农房19处,打造直播间,开创“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引进落地食肆酒店、新中式茶馆、泊隐·花镜等8个文旅项目。村里还先后注册了两家公司,通过推广旅游产品不仅为村集体增收,还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由此可见,打牢田园风光美丽底色,产业振兴才会有可靠的基础。环境美了、秩序好了,就可因地制宜地丰富业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滚滚红利定将随之而来。
思路决定出路。只要善于经营乡村、培植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富民强村事在人为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这也是龙头村做好“人”字文章的题中之意。数据显示,2023年,龙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近150万元。同时,龙头村的村民有了“六金”收入:土地的租金收入、订单农业的种植收入、打工收入、工资收入、房屋租赁收入,以及村民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等经营性收入。龙头村由“邋遢村”变成“网红村”的事实表明,富民强村事在人为。
以前,同是乡村,毗邻城区的比较富庶,而地处偏僻的相对落后。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吃着不如坐着”的现象正在改变。眼下,村村通公路早已实现,岛际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只要有美景有美食,距离根本不是问题。我市一些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岛、乡村,如今纷纷蝶变为网红岛、网红村。可以说,美丽赋能乡村振兴,无限可能尽可期待。
就拿岱山来说,大桥时代的到来使交通日益便利,全域旅游随之风生水起。3月6日,“仙岛岱山·海上花园”2025年长三角旅行商岱山旅游资源推介大会在岱山举行,其中推出的一条旅游精品线路为岱山岛—衢山岛5天4晚游,显示出岱山旅游景点资源日益丰富、留客底气充足。其中,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就是重点推介项目。
足可见,富民强村事在人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龙头村得以唱响“春天的故事”,正是得益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有一位善经营、会管理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