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番薯变成“金疙瘩”

——舟山烘焙番薯瘪技法追忆

翁盈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5日 第 02 版 )

  □翁盈昌

  “番薯瘪,甜嗨嗨,丈夫撑船到上海,两只三只卖起来,五元十元赚进来。胭脂花粉带落来,邻舍隔壁分眼开,小妹面孔嫩艾艾,介好老公阿(哪)里来。”这是沈家门“绿眉毛”冰鲜船伙计把家乡烘焙的番薯瘪带到上海,赚进钞票,让家人享受的真实写照,也是旧时女人对“跑三关六码头”男人的赞颂。

  番薯瘪,舟山土特产,由鲜番薯烘焙而成,是农民家庭副食品之一,旧时也受上海吃客欢迎。但因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不易保存,现在很少有人制作,基本失传。

  一、十六铺“背木梢”

  “卖双烤番薯啰, 双烤番薯要卖口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十六铺码头,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哎,又热又便宜的双烤番薯好卖啰!” 

  “来一根,选大一点的。”随着车水马龙的人群,沈家门“绿眉毛”冰鲜船伙计沈阿大被双烤番薯叫卖声吸引。虽然家乡盛产番薯,餐餐吃的是番薯粥、番薯干饭,甚至烤番薯、煨番薯,但因外出撑船,已有一段时间没吃到家乡的番薯了,今天见到格外亲切。

  沈阿大接过双烤番薯,虽然热烘烘,但一点香味也没有,咬一口,不是糯糯的,倒像是咬到了岱山倭井潭硬糕——石骨铁硬。

  “你怎么搞的,烤番薯怎么比石头还要硬呀!” 沈阿大气冲冲与小贩评理,“侬咋好欺骗阿拉乡下人。”

  “我没骗人!”小贩不慌不忙解释道,“我卖的是双烤番薯,你没听错吧。”说得沈阿大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自认晦气,顺手将只咬了一口的双烤番薯,扔进黄浦江:“买根双烤番薯喂喂鱼,买个教训吧。”

  回到绿眉毛船上,沈阿大翻来覆去睡不着,当晚失眠了,阿拉舟山多丘陵,山地里种的全是番薯,有红番薯,也有白番薯,有大番薯,也有小番薯。人吃不完,喂猪;鲜番薯吃不完,晒番薯干、磨番薯粉、做番薯片、烧番薯烧酒,甚至做番薯糖……开发出五花八门的产品。

  大上海人有经济头脑,能把喂猪的双烤番薯变成白花花的银元。由此沈阿大得到启发:要是能把家乡的番薯经过烘焙,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番薯系列产品,岂不也赚钱了?

  “又甜又糯的番薯瘪好卖啰!”在睡梦中,沈阿大也在黄浦江畔叫卖,“卖番薯糖啰!卖番薯瘪啰!卖烤番薯啰!卖炒番薯干……”一觉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二、自制番薯瘪

  吃一堑,长一智。

  没过几天,沈阿大随绿眉毛船回到家里,将在上海被人“背木梢”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妻子。妻子笑他无能,亲眼所见的事也会被人欺骗。

  失败是成功之母,沈阿大从中得到一个教训,如何将家乡多余的鲜番薯,尤其是喂猪的小番薯变成财富。

  沈阿大还将黄浦江里做乱梦之事说给妻子听,与妻子商量计策。

  沈阿大妻子王阿花是个聪明的女子。她蛮有把握地对丈夫说:“阿拉上代祖宗教过我如何烘焙番薯瘪的技术,但是番薯瘪做出来是自己吃的,最多送人,没有拿出去卖过,城里人喜欢不喜欢,我可不知道。”

  “总比双烤番薯强吧?”沈阿大蛮有信心地鼓励妻子。

  “那当然啰。”阿花胸有成竹地回答,“番薯全身是宝,营养价值高,要是适销对路,番薯瘪赚头肯定比双烤番薯强。” 

  说干就干。傍晚,沈阿大和妻子将家里晒瘪的番薯洗干净,按个头大小排列,大的放在锅底,小的放在上面,用锅烤。沈阿大烧火、拉风箱……夫妻配合默契,开始烤番薯。

  烤番薯是烘焙番薯瘪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工艺。

  烘焙番薯瘪的第二步,是给火缸生火,用灰覆盖,不让火焰出来,火缸上面放好“火缸栅子”。所谓“火缸栅子”,就是根据火缸大小用竹子编成的,像篱笆那样的东西,其用途是雨天用来烘干小孩尿布、衣裳等。

  沈阿大和王阿花将锅里火热达达滚的烤番薯小心翼翼地取出来,密密麻麻地排到火缸栅子里,一排又一排,像蒸笼蒸面包、团子一样,让烤番薯接受火缸里热量熏蒸,使之带走烤番薯水分。

  火缸栅子最上层盖上干净的衣裳或小被头,目的是为了不让热气逃走,起保温作用。

  烘焙番薯瘪关键是掌握火候——在烘焙过程中,根据烤番薯生熟程度、含水量多少,跟火力大小和烘焙时间长短有关……这些烘焙技术,全凭实际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沈阿大和妻子阿花一起,随时翻动烤番薯、调换上下火缸栅子,随时给火缸添木炭……总而言之,让烤番薯平均受热,不至于烤焦或一面生一面熟。

  烘焙番薯瘪时间较长,昼夜值班相当辛苦。

  “咦,怎么有焦味?”王阿花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起床,直奔灶间骂老公,“侬这个浮尸,连番薯瘪烘焦了也不知道?格钞票没法赚了。”

  “我没睡着,是你做乱梦了吧。”沈阿大被妻子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追问妻子,“老婆大人,请您亲自检查检查。”原来是虚惊一场。

  “喔喔嗡!”鸡叫三遍,东方发白。夫妻俩没有睡意,不想再睡觉了,于是,叫来沈阿大阿娘,请老将完成番薯瘪关键工艺——压番薯瘪。沈阿大阿娘是制作番薯瘪高手,有她家独特的“杀手锏”,这个技术传到她手里,已是好几代了。

  三、码头叫卖

  “卖番薯瘪啰, 透骨新鲜的番薯瘪要买口伐?”上海十六铺码头,沈阿大学着上海小贩的腔调高喊,“舟山特产,又甜又便宜的番薯瘪,老好切额(很好吃的)!”

  “乡葛宁(乡下人),搞西叭耶结(搞什么玩意儿)?”一个上海人拿起一块番薯瘪,看看样子像柿饼一般,扁扁的,比柿饼大,表面有芝麻,闻闻香香的。咬一口,糯糯的、甜甜的。眯着小眼睛好奇地问:“这个么事(东西)底的来(真甜呀),叫什么么事(东西)?” 

  “这是番薯瘪。”沈阿大自豪地回答,是用舟山鲜番薯做成的。

  “瘪,写字用的毛笔的笔,还是叫甲鱼的鳖?”

  “瘪,用上海话说,叫垃圾瘪三的瘪。”沈阿大用左右手合在一起,表示这件东西很薄。

  “上海瘪三的瘪。”上海人点点头,表示领会,继续问:“吃这个么事(东西)有什么作用吗?”

  “当然有作用啦。”沈阿大笑眯眯地解释:番薯瘪是一种营养齐全而丰富的天然滋补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糖、磷、钙、钾、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据科学家分析,其蛋白质的含量超过大米的7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3.5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糖、钙和维生素B1、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

  “它有药用价值吗?”另一个上海人将信将疑地问。

  “有呀!”沈阿大像老中医那样滔滔不绝回答,“番薯瘪又是治病良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薯块治病的功效早有论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番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 

  “好吃,好吃,确实独具海岛风味。”顾客围拢来,“伽地也瑟委(价钱也实惠)……”于是,你买两块,他买三块,一会儿工夫,沈阿大挑来的一担番薯瘪全卖光了。

  沈阿大欢天喜地换来胭脂花粉,带回家里,想不到造出“新闻”——“番薯瘪,甜嗨嗨,丈夫撑船到上海,一只两只卖起来,五元十元赚进来。胭脂花粉带落来,邻舍隔壁分眼开,小妹面孔嫩艾艾,介好老公阿(哪)里来。”

  因番薯瘪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现如今很少有人烘焙,基本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