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史中舟山复迁的精神传承

——胡邦器《赠复翁堂》赏析

杨宁 韦银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5日 第 02 版 )

  □杨宁 韦银玲

  从舟山本岛西向片的定海双桥往北前往小沙,驾车沿着狭门水库水际,穿行在小龙山、大岭隧道之中,抬头可看到公路旁山边竖立着一个“复翁堂”旅游指示路标,游人心中会疑惑“复翁堂”为何物?“复翁”又何意?其实复翁堂是指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小沙街道王家村的祠堂,其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问堂内供奉何人?乃是明朝初年“冒死为民请命”的一介布衣——王国祚。洪武年间翁州(舟山古称翁州)百姓因王国祚进京请命得以复迁海岛,有复翁州之功,因此称他为“复翁先生”。其后人在当地为其修建祠堂——复翁堂,以让后世子孙缅怀。

  到了清朝,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鄞州区)人胡邦器,以复翁堂为题作诗纪念,全文如下: 

  《赠复翁堂》

  清·胡邦器

  境入翁州触处佳,迁民痛忆旧生涯。

  奏闻京国三千里,诏复闾阎十万家。

  海上有天重日月,山中无地不桑麻。

  丈夫功绩应难泯,特匾高堂永岁华。

  复翁堂之背景画卷

  舟山古时被称为翁州、翁山,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翁山县开始建立,后因“袁暴作乱”,大历六年(771年)废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建为昌国县。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昌国县升为昌国州,其地位得到提升。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昌国州为昌国县,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昌国县置守御千户所,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置昌国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征南将军汤和经略海上,遣46岛居民3万余人迁往内地。当时邑人王国祚赴京面奏免徙,后准许547户8085人留居。此后,史书始称昌国为舟山。

  舟山,自古以来在海防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唐至明初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朝代执政者都极为重视舟山,设立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事务。但在明朝洪武十九年,朝廷突然下了“迁徙令”,究其原因还需溯源至明朝海禁政策的实行。朱元璋为了防止海外反对势力进犯,规定渔船片板不许下海,违者处以极刑。舟山徙民废县,其实就是明朝海禁政策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宛如一把双刃剑,在维护统治安全的同时,也给舟山当时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也就是这时,王国祚面陈朱元璋,才得以保留舟山547户人家居住。《定海县志》记载,王国祚不远千里只身来到都城金陵(今南京)求见朱元璋,奏云:“往昔海寇不敢侵扰宁波,盖畏昌国断其后路。今昌国徙民减兵,海寇无所顾忌,外海不靖,内寇必乘机烽起,因将无宁日。故恢复翁山,亦即屏障内地。守昌国,内地军饷可减,乡亲与其流离冻馁他乡,不如且耕且守,团练自保。”王国祚向朱元璋述明了昌国县可用土团法以守之,这一提议得到朱元璋采纳。王国祚领命后即刻动身回乡,将这个重大的消息告知民众。当这一消息在昌国传开,百姓们无不喜出望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奔走相告,已徙者纷纷扶老携幼迁回故土。然而,经办海禁事宜的官员却并不相信王国祚,以为此举是在造谣生事,不由分说地将王国祚收监押解至金陵。但真相终究不会被埋没,查明王国祚所言属实。朱元璋知晓后,下令将王国祚放回并传下旨意,不再迁徙昌国及其附近百姓了。

  至此,复翁州之事尘埃落定。翁州百姓对王国祚先生充满感佩之情,赠送“复翁堂”匾额,尊称其复翁先生,这也是“复翁”二字的来由。从此,王国祚的功绩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世代传颂,成为了舟山明清两朝历史中光辉的一页。

  复翁堂之诗韵寄情

  明清两朝乡贤、文人、雅士在感铭复翁之功的同时,也常常吟诗作文来纪念王国祚。清人胡邦器《赠复翁堂》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首联“境入翁州触处佳,迁民痛忆旧生涯”意谓:(我)进入翁州境内看到的每处都是绝佳风景,而这片土地上迁徙的百姓回忆起从前的生活心中总是充满苦楚。此联描述了诗人进入翁州境内,看到的是处处美不胜收的风景,翁州如画的山水不禁让诗人发出“触处佳”的感叹。然而下句却急转笔锋写悲情,在这片土地上却深藏着一段痛苦往事。“触处”即随处,到处;“迁民”是指因海禁而被迫迁徙到外地落户的人;“旧生涯”正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迁徙舟山民众一幕。对于舟山百姓而言,早已在此安居乐业多代,朝廷一道“迁徙令”犹如飞来横祸,瞬间打破了的平静生活。大家不得不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迁往内地,如此凄惨。诗读此处,不禁生出疑团:究竟是哪位了不起的人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朝廷收回“迁徙令”,让百姓们得以重回故土?

  颔联“奏闻京国三千里,诏复闾阎十万家”意谓:王国祚奔赴千里之外的金陵,面陈朱元璋,朝廷因此下令迁回翁州近十万百姓。此联解开了谜团,一介草民王国祚“奏闻京国三千里”,奔赴国都金陵直面朱元璋,力陈翁州不可徙之理,列举古时舟山对于海防的种种利弊,他的谏言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与采纳,由此成就了“诏复闾阎十万家”的伟大功绩。“奏闻”即臣子向帝王报告事情;“复”即复置,在诗中意指不迁;“闾阎”这里代指翁州被迁的百姓;“三千里”“十万家”是数量词,虚指。“奏闻”在古代特指臣下将事情向帝王报告,王国祚只是一介平民,百姓与帝王两者地位悬殊,可想而知在封建王朝一个平头老百姓想面陈帝王的艰辛。可是后一句“诏复闾阎”直接道出王国祚复翁之举已成,功绩不可谓不大。

  颈联“海上有天重日月,山中无地不桑麻”意谓:海面上的天空有两重日月交相辉映,而山中没有一寸土地不种上了桑树和麻树。“桑麻”即桑与麻,为农家养蚕、纺织所需,后借为农事之代称。此联描绘了舟山海面上的天空格外辽阔高远,天海仿佛两重天地交相辉映,明月与太阳共存于天际,呈现出日月同辉的神奇景象,既有日出的光辉又有月夜的静谧。当作者的视角转向高低起伏的山峦之中,山间没有一处空地不被辛勤的舟山百姓种满了桑树和麻树。一山一海的对比,描写了得以重返故土的百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通过辛勤的劳动使曾经凋敝的家乡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这片繁荣的景象与与首句作者所见的“触处佳”相互照应,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画面,而这一切与王国祚复翁之功和当地百姓的努力分不开。

  尾联“丈夫功绩应难泯,特匾高堂永岁华”意谓:王国祚的这种大丈夫功绩不应被泯灭遗忘,应该赠予匾额悬挂在高堂之上,以示永志不忘。“特”即耸立、树立,“永”即永远,“岁华”即时光。此联即是作者在感叹复翁先生王国祚,于舟山百姓而言,实有再生之浩大恩情,而舟山百姓亦将其铭记于心,永不敢忘。彼时的百姓,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为其题匾勒铭。这块匾额虽承载着人们的深深敬意,但也不足以彰显复翁先生展复之功,只有将这份功绩铭刻于子孙后代的心中,让世世代代永志不忘。

  《赠复翁堂》这首诗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反映舟山百姓被迫迁离故乡之痛和歌咏平民王国祚丰功伟绩,具有劫后重生的厚重内容。全诗语言看似平常套语,读来却能让人切实感到复翁先生的功绩无论用什么样的言辞赞叹表扬都不足以相当,只能用“应难泯”“永岁华”将伟业化为平淡,但其中平淡藏着舟山人民对复翁先生无尽的感激。诗的前三联中,诗人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将舟山的巨变与复翁先生伟绩用通俗而又质朴的语言表现得深沉而厚重。尾联明示世人,复翁先生对舟山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不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消逝,对他的感恩情感必世代相传。这首诗饱含深情,流传至今,正是永志不忘的生动见证,提醒着后人铭记复翁先生的展复之功,让这份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散发光芒!

  复翁堂之古今传承

  后世的文人墨客、政界大僚,亦对王国祚感佩至深,将其功绩铭刻于心中。他们纷纷以题诗、撰文、作传、修葺、祭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屡次对王国祚予以旌表,传颂其伟大功绩。清朝经史学家黄式三为此修写《明王复翁先生传》,文中说:“古今遇乱世而保全乡里者,史书称其贤,然夷考其行,或将偏据一方兼图富贵耳。复翁先生竭纯诚之心,有回天之力,其有德于乡里,固卓绝矣。且翁州者,四明之门户,两浙之藩篱也。复翁先生内外相维、唇亡齿寒之说岂不信然!” 清朝晚期学者朱绪曾在其著作《昌国典咏》中记述了复翁堂的来龙去脉,更在文末赋诗曰:“鼎镬甘心达主聪,一言流涕返哀鸿。铁牌久峻宫中禁,只合登堂拜复翁。”

  今天的小沙复翁堂在历史长河中久经岁月洗礼,几经修复,现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胡邦器《赠复翁堂》这首诗宛如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更在于以诗歌的形式成为后人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重要窗口。它为我们描绘了明朝海禁政策下舟山百姓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也见证了王国祚在海禁政策高压之下,以一己之力改变舟山百姓命运的伟大时刻。这首诗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舟山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载体。今天通过传颂这首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舟山一个特色历史转折时刻,激发舟山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持续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