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位耄耋老人的文史情怀
——《中华海鹰》读后感
陈桂珍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3日 第 07 版 )
□陈桂珍
近日收到周荣耿老师寄来的《中华海鹰——中国北太远洋鱿钓群众性渔业开拓者李科平纪实》一书,厚厚一本,近四十万字,封面以天蓝色大海为背景,突出海鹰搏击风浪之意义。感叹周老师年届耄耋,依然辛勤笔耕,矢志不渝,甚为敬佩。
认识周荣耿老师二十多年了。记得初识周老师,我正在普陀政协文史委工作,他刚刚从金融行业退休。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周老师经常会写一些文史稿件寄到普陀政协文史委,《普陀文史》成为我们交往的桥梁和纽带,投稿、改稿、用稿、寄书,一来两去,便成了忘年交,先后收到过周老师编辑出版的《虾峙镇志》《大岙村志》等,都是厚厚的大部头。这次周老师以耄耋之年完成四十万字巨著,不仅是对李科平个人奋斗史的书写,更是对中国远洋渔业开拓历程的抢救性记录,是对行业记忆的守护。周老师以笔为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远洋渔业史诗。
在如今快餐式写作泛滥的当下,周荣耿老师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以及史料考证的严谨、人物刻画的深邃,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虾峙作为普陀海洋渔业重镇,涌现了很多名老大,而李科平是远洋渔业的重要代表,他那战风斗浪的铮铮铁骨深深地打动了周老。周老说,李科平是舟山千万个渔民中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渔业人的楷模和旗帜。因业绩卓越,李科平先后获得诸多荣誉:浙江省“大红鹰”创业新星,浙江省“金牛奖”带头人,浙江省“双带好党员”,“舟山解放60周年十大渔业杰出人物”,舟山市“十大渔业发展领头人”,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突出贡献人物”,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浙江省名老大,提名为“浙江骄傲”人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境外火炬手,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在《中华海鹰》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科平的成长轨迹。李科平1962年出生在虾峙岛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由于父母难以供养他继续求学,初中毕业后只能含泪辍学。从山林队临时工做起,16岁被批准下海捕鱼。先在船上帮助烧饭,一步步学习摸索捕捞技术,成长为船老大。1984年,推荐进入普陀水产技校进修,为后来进入国企打下基础。就在国企远洋渔船船老大做得稳稳当当、收入可观时,1995年,李科平主动扔掉“铁饭碗”,辞职闯荡北太钓鱿鱼,成为中国群众性渔业北太鱿钓第一人。
难以忘记,1995年7月3日,40余名船员齐心协力,跟随李科平首赴“北太”鱿钓,这艘命名为“金星803”的鱿钓船是舟山第一艘非公有制民营经济渔船,李科平自己担任船长。他后来回忆,勇闯北太可谓险象环生,恶浪汹涌而来时巨浪可抬高渔船十几米,过后渔船又跌入大海谷底,有时渔船的倾斜度在45度以上,似乎要把整艘渔船吞噬。刚去时,面对陌生的海况环境,生产形势很不好,鱿鱼钓不到,前期投资借款的部分债主获悉后纷纷上门讨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科平没有放弃,他刻苦钻研技术,用雷达、定位仪测定船位,在海图上做记号,很快生产步入正轨,终于扬眉吐气满载而归。李科平开创了中国远洋鱿钓一个新的时代,为舟山成为“中国鱿鱼之乡”“鱿钓第一市”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科平的这些经历细节,在书中给予一一还原。乃至后来李科平如何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如何入选“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提名、如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尽心履职,书中均有详细叙述。
2008年,李科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先后两届历时十年。十年间,李科平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件,内容涉及渔业、港口、经济、社会服务等内容,其中六成以上与远洋渔业有关,多项支渔惠渔兴渔的议案建议,得到了农业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的回馈和采纳。
因为老乡的关系,周荣耿老先生在描述李科平青春、恋爱、家庭等方面的笔墨尤其细致、耐读,各阶段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成为本传一大特色亮点,让读者对出身平凡的渔家子弟能成为一名不平凡的人物,有了更透彻、深入的了解。
至于李科平一次次转换角色乃至后来成为风云人物的一些过程细节,周老先生也是写得入木三分、精准到位。可以说,这本传记非常生活化、人情味、接地气,作为一名非专业写作人士,而且已经年届九旬的老人来讲,这样的写作水平确实令人叹服。去年七月由于周老师连续昼夜笔耕,昏昏沉沉中产生幻觉竟然从楼上步阶跌倒,滚落楼下,颈椎神经受损,舟山医院还曾发出病危通知书,住院二十余天,终于转危为安。当时此书正处在排版阶段,周老师带病坚持整理,完成彩照排列、文字说明等,保证了书籍的顺序出版。
“中华海鹰”取自李科平的公司名称——舟山市华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李科平就如搏击于大海上的雄鹰,在他身上,体现了舟山渔民敢闯敢拼、不畏艰难、吃苦耐劳、智勇双全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舟山渔民的典型代表,舟山渔业可持续发展、舟山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这种精神,也需要更多人为这样的渔民立传。周荣耿老先生老骥伏枥、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真实、感人、立体的人物传记,为我们作出了学习的榜样。
该书图文并茂,有的图片还相当珍贵,其在中国渔业史上必将留下宝贵的一页。此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个人传记范畴,它是中国海洋强国之路的微观样本,是普陀渔民的立体浮雕,更是代际精神传递的文化信物。当我们翻阅这部“沉甸甸”的作品时,触摸到的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一个时代跋涉者留给未来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