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双赢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1日 第 05 版 )

  海客谈 李海州

  去年我市海水淡化供水量1.68亿吨,其中超1.53亿吨用于工业生产,两项数值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水淡化水已占全市工业用水总量的73.5%(据“竞舟新闻”3月2日报道)。舟山在海水淡化领域脱颖而出,关键在技术创新。

  舟山作为一个海岛城市,淡水资源极为有限,长期以来,淡水短缺问题制约工业发展。为确保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我市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用水困境,还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地区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舟山海水淡化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在经济效益方面,海水淡化为舟山电厂等“用水大户”带来了显著的成本节约。例如,离子再生树脂的使用周期从一周延长至半年,每年节省用料成本10万元。更重要的是,海水淡化减少了对有限淡水资源的依赖,以及远距离调水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了生态压力,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未来,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海水淡化的碳排放将进一步降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然而,舟山的海水淡化技术要在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技术创新仍将是核心驱动力。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现有海水淡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研发更高效的蒸发器材料,提升热交换效率;改进离子交换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如膜法与热法相结合的海水淡化技术,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提升整体淡化效果。

  海水淡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海水淡化效率和降低能耗。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海水淡化水质的严格管控,保障工业用水的安全和稳定。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的全球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