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舟山“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戴智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1日 第 04 版 )
□戴智明
一、“千万工程”的提出和实践演进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多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赢得广泛赞誉。2018年9月,“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20多年来,浙江的“千万工程”历经了三个阶段,即2003~2010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2011~2020年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和2021年以来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总结推广“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万工程”的重要价值
“千万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统筹城乡兴“三农”、缩小“三大差距”的有效抓手,旨在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乡村。“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源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浙江把人居环境整治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千万工程”,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提供了先行先试样板。
2.推动“两山”理论从理念变为现实。“千万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农业、低碳乡村发展,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样板和典范。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均蕴含着“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和宝贵启示。
3.构建了城乡融合的发展新机制。“千万工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变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三、舟山“千万工程”建设取得亮眼成绩
20多年来,美丽舟山依托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海岛资源,在深化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振兴发展不断迭代突破、逐浪前行,涌现了很多和美富裕乡村,如普陀区黄杨尖村、定海区马岙村、定海区新建村、定海区黄沙岙村等,取得了可喜成绩,书写了“美丽经济”华丽转身的故事,开启了一条全面推进海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浙江的发展之路,实现了村民物质和精神双富裕,成为“千万工程”推进中浙江无数乡村蝶变的缩影。
1.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舟山市多方联动为美丽海岛乡村建设筹措资金,用于道路修整、绿化美化、基础设施提升等。如今,原先泥沙满地的小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石板路,村里通了整洁公路,海岛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农旅融合撬动乡村“蝶变”。舟山“千万工程”建设从海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各村依托地方特色,把农业产业作为村庄的基础产业进行谋划、组建共富工坊加强合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绿色低碳升级,建设形成集种植、采摘、科普体验、休闲游乐、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果蔬基地,实现特色休闲旅游与传统种植业融合,为净零碳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的实现做出典型带头作用。
3.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舟山市把“千万工程”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利用数字化赋能,加强与村民、商户和相关方面的沟通交流,致力于将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摆在村庄治理的首位。通过“文化+创意+旅游”的模式,党员经营户带头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休闲咖啡吧、文创产品等项目,辐射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推动全体村民共享美丽乡村发展红利。
四、舟山“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策略
1.加强产村联动,打响海岛特色“生态牌”。生态环境是舟山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优势。因此,必须因地制宜,依托海岛地方特色,重塑乡村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山、海、岛、景、村融为一体,村居与旅游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海岛样本。首先,制定产村联动发展规划。结合舟山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产业。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其次,建立产村联动机制。成立产村联动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加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产村联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次,培育特色品牌。根据舟山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舟山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营销推广,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宣传海岛的特色产品和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第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海岛生态环保建设。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加强海岛环境治理,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第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产村联动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为产村联动提供信贷支持。同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产村联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2.优化城乡联动,打造共富便民“生活圈”。借鉴东海云廊和东海文廊成功打造模式,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海岛乡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根据旅游旺季和节假日调整或适时加密公交车班次,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能够便捷来往,推进和美乡村美好生活空间逐步形成,全域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首先,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布局,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的基础设施服务。此外,通过加大投入,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面,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其次,努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还应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再次,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动城乡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同时,应加强城乡之间的创新创业合作,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第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城乡生态环境共治。通过加强环保投入,提升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清新、美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应加强城乡之间的环保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强化智治联动,念好基层治理“善治经”。坚持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学习和使用AI技术,聚焦数字治理、数字生活、数字经济,推动一批重大应用场景落地海岛乡村,实现乡村“五治融合”。首先,推动智能化技术。积极引进和应用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其次,建设智治平台。如推进智慧村社2.0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完善“街道小脑”“村社微脑”两级治理体系,进一步织密基层治理网络,探索发展数字产业、智慧人本服务、社会协同全域智治三大体系场景应用,覆盖乡镇共治、科技管控、智慧执法、垃圾分类、智慧养老等板块,深化数字兴业、数字治理、数字惠民,让老年人在内的群众共享数字生活。通过智治平台,可以实现乡村政府、村民、企业等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提高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再次,加强智能化监管利用智能化技术,对乡村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管和保护。第四,提升智能化服务强化智能化服务,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例如,推广智能家居设备,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利用线上平台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生活。
4.加强片区联动,唱好强村富民“共富曲”。加强片区联动、唱好乡村富民“共富曲”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业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努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各片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提升乡村经济竞争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保障乡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加强片区联动,实现各片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其次,深化产业合作,促进各片区之间的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可以鼓励各片区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效益。再次,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加强片区联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工作和生活。例如,可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推动各片区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同时,还可以加强乡村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乡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要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5.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村民的“精神内动力”。文化振兴是“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村民的“精神内动力”需要从弘扬地方文化、完善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教育和激发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并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首先,弘扬地方文化。舟山是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其中富有海岛特色的舟山锣鼓、跳蚤舞、布袋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外。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弘扬地方文化,让村民深入了解并对自己的文化根源自信。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展示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渔村风情和历史故事,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完善文化设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提供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可在各个村落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提供书籍、影音资料等文化资源,让村民能够便利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丰富其精神生活。再次,开展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是增强“精神内动力”的关键。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读书会、讲座、培训班等,让村民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熏陶。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网络信息化等现代技能,帮助村民尤其是老人更好融入现代社会。第四,激发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鼓励村民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如编写村史、创作乡土文学和渔民画、制作手工艺品等,使其成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乡土文化手艺人。大力引进外部文化资源,与村民创作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舟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舟山市党的建设研究会2024年舟山市党建研究专项课题《舟山“千万工程 ”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