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里风涛认故乡

——《咫尺是蓬莱》前言

刘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0日 第 02 版 )

  □刘辉

  梦想名山久,因之驾海来。

  潮从天上涌,刹向屿中开。

  金粟山为钵,莲花水作台。

  磐陀望三岛,咫尺是蓬莱。

  这是明代文人徐启东游历普陀, 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正如诗中所言,舟山以壮丽的山海风光,神奇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无数国人。历代文臣武将、骚人墨客,或梦寐神往,或渡海亲至,并以他们的高情妙笔,纵情讴歌这座有着“万里波澜龙王宫、峤屿千屏仙子国”的千岛之城。

  舟山诗词后发高起。唐元和年间,著名诗人李贺南游江浙,写下《画角东城》一诗,歌咏海乡风物,状写边城情致,如一颗照亮黑夜的耀眼流星,填补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一段空白。

  李贺流星一闪,再度拉开舟山诗词创作帷幕的则是北宋词人柳永。大约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柳永赴晓峰盐场(在今舟山),出任盐监一职。在舟山的数年间,这位词人留下了《鬻海歌》、《留客住》这一诗一词,而他亲民善政的事迹,不仅被载于方志,更永远留存在海岛人民的心里。柳永前脚刚走,王安石又渡海而来。皇祐元年(1049),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奉檄巡历三乡”,调研时属鄞县的舟山地区。难得一见的山海风光,令王安石诗兴大发,赋得《收盐》《秃山》等数首诗歌。

  长吉前奏,柳、王启幕,后贤接力,吟诵唱叹,不绝如缕。陆游、文天祥、赵孟頫、王守仁、徐渭、汤显祖……这些名闻遐迩的文士,均不吝笔墨,写下诸多有关舟山的诗作。壮丽海山,钟灵毓秀,其间的多文能诗者,也代不乏人,如宋有余天锡、明有张信、陶恭,清有陈庆槐、曹伟皆、厉志等,皆足成家。方外诗也是舟山诗词生态的重要组成, 宏智禅师、法宁禅师创作在前,本土高僧云岫承继在后,一山一宁、履端海观、东皋心越等诗僧纷至沓来,堪称大观。

  舟山本土诗人刻印别集的风气出现在清代, 如陈庆槐《借树山房诗草》、曹伟皆《三瓮老人诗》、厉志《白华山人诗集》三部重要的诗集,均得存天壤。另有南京人朱绪曾于鸦片战争后临事舟山,其间察风土、考人文,赋有亦诗亦史的《昌国典咏》,极具特色。

  四明地区素有编纂地方性诗词总集的传统,对于舟山籍诗人的诗作亦多有涉及。如《甬上耆旧诗》《续甬上耆旧诗》《四明清诗略》等。其中又以《四明清诗略》收录为最,计收舟山籍诗人九十位、诗作百余首。而就在中华书局1930年刊刻《四明清诗略》的前一年,岱山乡绅汤濬先生手定《翁洲诗征》,共录得诗人四百余位、诗作近一千六百首,是为舟山历史上的第一部地方性诗词总集,只可惜历经劫火,今三存一。改革开放后,又掀起一轮整理舟山诗词的高潮,《舟山诗粹》《普陀山诗词全集》《昌国诗词》陆续出版,这些总集在今日看来,依然具有历史意义。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历代与舟山相关的诗词作品,大多呈现出鲜明的海洋特色。以柳永的诗词为例,《鬻海歌》,直接讲述“煮海为盐”这一重要海洋经济产业的故事,而《留客住》则有“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的描写。可以说,舟山诗词,几乎首首有“海”,处处见“海”。海,正是舟山诗词最主要的讴歌对象。学界对此有“海上诗路”之说。浙江海洋大学的程继红教授在《梯航万里:嵊泗列岛与东海诗路》一书的总论中,就嵊泗一地,提炼出域外诗路、岛际诗路、渔场诗路三种空间图景。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条佛国诗路,或许便可大致勾勒出舟山全域诗词创作的面貌。研究“浙东唐诗之路”的学者提出舟山是唐诗走出国门的重要节点。此言非虚, 唐宋期间,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借道舟山,走向日本和朝鲜半岛。到了近代,更有舟山诗词远渡欧美原收藏在陈庆槐家中的《借树山房诗草》稿本,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藏大英国家图书馆,便是实证。

  东海波涛,激荡在诗词的字里行间,也昭示着舟山人经略海洋、开发海洋的历史和未来。

  “壁衕众山翠倚,赤龙白鹞争系。风帆指顾便青齐, 势雄万垒。”这是南宋宰相吴潜笔下的舟山:千山叠翠,万舟云集,扼守神州沿海要冲,实为海中巨障。诗中的“壁”,指壁下岛;“衕”则指古名石衕的花鸟岛。吴潜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海洋防线——海上十二铺,以防止外敌从海上入侵。而这十二铺中,有十一铺在舟山境内, 壁下岛是最后一铺。这首词作真实反映了舟山地处海防前哨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样的海防诗, 至明清时期,还有曹时中《临沈家门水寨》、俞大猷《舟师》、胡宗宪《受降亭》、徐渭《与客登招宝山观海遂有击楫岑港一窥贼垒之兴》等。海防诗勃兴的前提是舟山战略位置突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舟山也是联通中外的重要门户。陈福熙《赠朝鲜国崔斗灿金以振两秀才即以志别》作为全国罕见的、与漂流民往来酬唱的诗作,便印证了这一点。

  “舟山如舟浮大海, 万古形胜兼梯航。” 陈庆槐在长诗《登黄杨尖作歌》的开篇便点明舟山独特的自然禀赋:形胜、梯航。靠海吃海,从渔盐之利,到旅游之盛,再到港航之兴,舟山人“吃海”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古人已在诗歌中给我们做了注脚。今天, 我们梳理舟山地方古诗词, 正是为了实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精神,也是为了更好地助推舟山海洋经济提速提质、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工作。

  后记:

  本书完稿之际,嵊泗籍诗人李文国先生赋诗以贺:

  木铎征诗泛海航,珊瑚珠贝炫扶桑。

  一编寿世夸标格,敢笑滃洲卉服乡。

  本书副主编张涵轲先生步韵作答:

  羊屿蛟关片苇航,蓬莱多劫阅千桑。

  裒然遗献出穷海,句里风涛认旧乡。

  诗人之间唱和是传统雅事,现世稀见矣。编纂古诗词集,摘句径向海深处,论诗直到最高峰,个中辛苦,如鱼饮水,其味自知。今遵嘱整理前言,录二诗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