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如何做好人文科学研究
刘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08日 第 02 版 )
□刘霞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冲击力巨大。虽说现在的科研工作者普遍持有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态度,但其潜在的伦理风险依然带给我们极大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如何在人工智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文本生产能力的挑战面前,做更有深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是摆在任一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就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研究而言,辩证地来看,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了文献检索、校点、对勘、大数据分析(人物关系、交游、形迹等)诸方面的便利,但同时存在分析机械、阐释刻板、论述欠缺深度等缺陷。究其原因,我认为与实体的人文学者相比较,AI在以下方面与充满了人文关怀精神的学术研究尚有如下差距,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优势所在,也必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文学者需要花大力气修炼、提高的内功。
一、AI目前读不懂人类的隐喻
它可以明晓简单的比喻,譬如“女人是花”,但无法读取、理解更美妙的、充满了文化内涵的隐喻与幽默。幽默是人类娱乐的天性显现,是人在复杂生活中形成的对不可言说之事的默契,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与社会语境,而这是目前AI无法在语料库里合成的能力。
二、AI目前缺乏深度的共情能力
它可以简单理解文本中的情感表现,譬如喜欢、厌恶、逃避等等,但对无法言喻的、却可以以幽深方式表现的情感、困境、难题,目前缺乏准确的解读与回应。尤其是面对多重语义的古典文本,一个字词的理解失误,就可能导致文义的南辕北辙,而这正是有着多年知识与阅历积累的人文学者的优势所在。
三、AI目前缺乏深刻的洞察力
由于它在上述两方面的缺陷,导致AI对于复杂社会情景的判断与理解,缺乏深度逻辑合成能力,其阐释往往流于表面,缺乏直抵人心的剖析,亦缺乏灵魂的碰撞、磁场的共振。而人文学者面对历史中纷繁复杂的事件,多年的学术训练,加之生活实践,能够使他透过现象体悟到本质。
AI的深层学习能力、快速文本生成能力,对于人文学者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关键是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在伦理规范、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恰当运用。而人文学者本身具备的现实关怀、人文精神、史学素养、科学洞察,都将在相当长的时段内领跑AI。因此,我们应当抱着乐观的态度,欲擅其事,先利其器,学习使用好AI,为人文学科的繁盛服务。
作者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