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
——以“公民旁听人代会”为例
张泽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08日 第 02 版 )
□张泽栩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始终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人民意志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式表达。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搭建起了民主民意表达的最佳平台。今年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是近年来首次开展公民旁听活动的,邀请了8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普通公民走进大会会场,以旁听公民的身份,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及人大常委会、法检两院工作报告,旁听代表团讨论,提出意见建议等。这不仅是一次民主决策的见证、一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生动实践,更是将“人民主权”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的重要创新。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与现实价值
1.理论内涵的深度解析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其理论内涵深刻而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民主参与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该理念超越了传统民主观念的狭隘范畴,不囿于选举单一环节,而是将民主精神渗透至决策、管理、监督等政治生活全领域,确保民众不仅享有选举代表的权利,更具备参与和监督政府决策制定及执行的能力,从而促使政府决策全面映射并服务于人民的意愿与利益;二是凸显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植根于这一理论基石,将人民群众置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要求政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并体现人民的意愿与利益。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人民群众能够直接或间接介入国家事务的管理与监督,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三是契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国情相融合的需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更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它深植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土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既展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又紧密贴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现实价值的广泛体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强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广泛的民众参与,确保人民群众得以直接或间接介入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过程。此举显著降低了决策过程中的失误与偏离风险,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与执行力,而且催化了政府角色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型,进而提升了政府的服务品质与运作效能;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具体实践中释放出的强大政治效能,显著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降低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发生率,使得人民群众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质性实现;三是为全球民主治理提供范例借鉴。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蓬勃活力,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路提供了参考坐标,有力促进了全球民主治理实践的丰富发展与理论创新。
二、“公民旁听人代会”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
1.实践探索的创新举措
“公民旁听人代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舟山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其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民主参与路径的构建。“公民旁听人代会”超越了传统民主参与模式的界限,通过吸纳来自多元领域与行业的普通公民作为旁听成员参与人大会议,有效扩大民众有序参与,不仅显著增强了民众的政治主体意识与参与效能,还极大提升了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开放性。旁听公民作为广泛民众的直接代表,能够亲历政府决策酝酿与实施的关键环节,有效保障政府决策能够更加精准地契合民众的意愿与利益诉求,同时保证民众的意愿和呼声成为国家意志、融入国家治理的民主程序,使“民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二是强化顶层制度架构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为确保“公民旁听人代会”机制的有效运作,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办事机构精心策划并出台了公民旁听办法和实施方案,精确界定了旁听公民的权利范畴与义务内容,并详尽规定了其参与人大会议的正规流程与操作细则。同时,人大机关亦注重提升旁听公民的政治素养与参与技能,通过强化会前教育培训,不仅增强了其监督职能的履行能力,也进一步保障了“公民旁听人代会”在提升民主治理效能方面的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三是深化媒体宣传与教育推广策略。为拓宽“公民旁听人代会”的社会认知与影响力边界,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舟山发布视频号、“竞舟新闻”视频号、舟山广播新闻综合频率、舟山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元化媒体平台,精心策划并实施“‘旁’观人代会”“‘春天的旋律’——《阳光热线》民生访谈融媒直播”等系列深度报道与互动活动,让旁听公民亲身体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距离跟随代表履职。不仅系统性地向公众普及了“公民旁听人代会”的制度内涵与实践价值,而且有效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诉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夯实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
2.成效分析的客观评价
“公民旁听人代会”创新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增强了国家权力机关决策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邀请旁听公民参与人大会议,推动国家权力机关决策信息由形式上的公开走向内容的公开,由结果的公开走向过程的公开,由静态的公开走向动态的公开。这一系列转变不仅强化了公民知情权的制度保障,还显著增强了民主监督的深度与广度,进而提升了民主监督机制的实际运作效能与公信力;二是拓展了民众意见表达的多元化路径。确保公民表达权的充分实现,不仅是维系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根本基石,亦是汇聚民众智慧、优化决策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公民旁听人代会”框架下,旁听公民扮演着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间不可或缺的“传声筒”和“扩音器”角色。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政府能够更全面地洞悉民众的真实需求与利益诉求,进而实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精准对接与高效反馈;三是激发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公民有序且高效的政治参与是衡量民主制度成熟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参与程度与民众的政治热情呈正相关关系。“公民旁听人代会”机制通过赋予人民群众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和监督权利,促使旁听公民能更直接地介入国家事务的监督流程。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政治效能感与归属感,还有效促进了政治参与氛围的积极构建,为民主制度的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关于完善“公民旁听人代会”创新举措的几点建议
“公民旁听人代会”的创新举措在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得到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生动实践。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该举措还存在制度体系仍需健全完善、旁听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存在差异、旁听公民互动交流平台有待搭建等方面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全面系统的公民旁听制度体系
一是精细化制定公民旁听规章制度。目前,虽然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县(区)人大常委会对“公民旁听”制度有所探索,但是应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制定涵盖旁听者的资格审核、申请流程、旁听议题范畴、权责界定等核心要素的公民旁听准则,并通过正式文件、议事规程、暂行办法等形式固化,确保旁听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适度扩大旁听范围与受众群体。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及会议秩序的前提下,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本地居民及在本地生活工作的中国公民,基于其旁听意愿,经申请审核合格后,均可受邀参与旁听,以此彰显旁听制度的广泛覆盖性和代表性;三是强化旁听制度的监管与反馈机制。应实施全程监管,保障旁听活动的公正、公平与透明。同时,优化旁听意见收集与反馈流程,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公民的合理建议进行细致梳理和研究,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办事机构反馈给“一府一委两院”,由相关部门办理后反馈给旁听公民,形成有效的办理闭环。对于表现突出的旁听公民,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激励更多公民积极参与旁听。
2.提升旁听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
一是实施精准化短期培训项目。在人代会召开前夕,邀请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士对旁听公民进行专题培训,内容涵盖人大工作流程、会议议程解析、法律法规知识、决策背景解读等,旨在提升旁听公民的政治素养与民主监督能力;二是丰富拓展培训方式。通过旁听人大常委会、跟着代表履职、走进代表联络站等方式,让旁听公民初步了解人大制度、代表职责和民意收集渠道,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三是构建线上培训资源库。在竞舟APP、舟山人大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开设专栏,整合法律法规、政策解读、会议流程等资源,供旁听公民随时学习。定期更新资源库内容,确保其时效性和实用性。
3.构建旁听公民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
一是搭建线上民意征集平台。探索将公民旁听制度升格为直接对话民主形式,在竞舟APP、舟山人大公众号等平台设立“人大在线”、“政情民意直通站”等专栏,便于旁听公民随时表达意见和建议。设立专门反馈团队,对公民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反馈处理结果;二是组织定期线下互动活动。通过举办旁听公民座谈会、人大代表接待日等活动,深化公民旁听制度的内涵,拓展其时间维度,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开辟新路径,增强公民与人大代表及政府之间的互动;三是深化媒体合作与监督。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公民旁听制度及其成果,探索与《问政舟山》《新区聚焦》等舆论监督栏目合作,借助媒体平台对旁听公民建议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反馈机制高效运行。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