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智慧之眼”照亮生态秘境

陈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07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陈斌

  碧波荡漾的东海上,摘箬山岛正上演着一场科技与生命的对话。随着国内首个东海江豚观测站完成智慧升级,声呐监测系统与水岸联动的“千里眼”协同发力,40余头次江豚的矫健身姿被精准捕捉。这个曾因观测技术局限而难以窥见全貌的“微笑精灵”栖息地,正通过科技赋能揭开神秘面纱,为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创新范例。

  科技突破为生态保护装上了“智慧之眼”。过去受制于海水浑浊与天气变化,传统光学观测如同雾里看花。升级后的声学监测系统如同安装在水下的“顺风耳”,通过捕捉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精准定位其活动轨迹;配合高清摄像头的“千里眼”功能,构建起全天候立体监测网络。这种“声光联动”的技术创新,不仅让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江豚在冬季的活动踪迹,更破解了海洋生物监测中长期存在的“观测盲区”难题。

  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的良性互动正在形成。观测站的升级并非孤立的技术改造,而是嵌入生物多样性友好海岛建设的系统工程。科普展板与艺术雕塑将科研数据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生态故事,即将开放的小灵猫—江豚科普馆则架起了科研与民生的桥梁。这种“监测—研究—科普”的闭环设计,使生态保护突破了专业领域,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公共产品。当废弃渔网变身江豚雕塑,当观测数据融入研学课程,生态价值便在文化浸润中实现升华。

  然而,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需要织就更精密的防护网。摘箬山岛及周边海域汇聚了江豚、小灵猫等18种重点保护物种,堪称东海生态明珠。当前实施的兰科植物深度调查、智能监测网络建设,标志着保护策略从单一物种向生态系统转变。但海洋生物保护仍面临船舶噪声、塑料污染等多重威胁,因此建议构建“海陆空”立体防护体系:海上划定智能监测保护区,陆上建设生态廊道,空中运用无人机巡护。同时需加强东海沿岸城市的协同,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让生物迁徙通道畅通无阻。

  江豚种群的稳定出现,印证着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成效。摘箬山观测站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仰望星空部署科技矩阵,也需脚踏实地培育人文土壤。建议拓展“公民科学家”项目,开发江豚声呐识别APP,让公众上传观测数据;设计生态研学路线,使摘箬山成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借鉴“海漂垃圾艺术创作”模式,发动沿海社区参与生态装置创作,让保护行动扎根民间。

  期待更多“智慧之眼”照亮生态秘境,让万物共生的和谐乐章在碧海蓝天间永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