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溪古村:时光深处的诗意桃源
小刀来如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第 02 版 )
□小刀来如
当生活的浪潮裹挟着无尽的悲伤向我涌来,我选择逃离那喧嚣而压抑的日常,踏上了一段与古建筑独处的旅程。目的地是那座隐匿在江南水乡的古老小镇——嵩溪古村。它恰似一颗悄然隐匿于岁月长河的明珠,散发着独树一帜且摄人心魄的迷人光芒。
嵩溪古村,地处嵩溪上游广阔平坦的谷地,位于浙江浦江白马镇。古人先祖择水而居,千年的嵩溪村以嵩溪得名,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房屋、水系、街巷仍完整地保存下来,至今仍有40多幢、1560余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的徐氏宗祠、邵氏宗祠等43幢尤为精美。马头墙与门头不断变换构图,勾勒出独特的江南水墨画。
宗族祠堂寄托着后辈对祖辈的虔诚敬仰,而香火绕梁的“关帝庙”“本境殿”等则见证了嵩溪村先后十几个姓氏的团结睦洽,体现了同济共荣的博大胸怀。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脚下的青石板历经岁月打磨,光滑而温润,仿佛在无声地记录着千百年来村民们的足迹。它们错落有致地铺陈着,时而平缓,时而起伏,引领着我深入古村的腹地。路旁,是古朴的民居,灰白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斑驳痕迹,那是时光留下的诗意笔触。有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内里的砖石,却也增添了几分沧桑之美。这些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
嵩溪的水,是古村的灵魂。聪明的嵩溪人巧借地势,两条溪流一明一暗,明的顺其自然流淌,溪上筑桥;暗的则巧借石拱桥原理,在溪上垒石拱,拱背上造房子,屋下流水潺潺,溪上房舍俨然。清澈的溪流从村头潺潺流过,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整个村庄串联起来。溪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如同洒下了满溪的碎金。在古代,这条溪流不仅是村民们的生活用水来源,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偶尔有几艘小船缓缓驶过,船夫悠闲地划着桨,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溪边,洗衣的妇人有说有笑,棒槌敲击衣物的声音,和着溪水的流淌声,交织成一曲古朴的乡村乐章。偶尔,几条小鱼在水中嬉戏,泛起层层涟漪,给宁静的溪流增添了几分生机。溪上,横跨着几座石桥,桥身布满了青苔,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洗礼。站在桥上,凭栏远眺,只见两岸垂柳依依,绿树成荫,古村的美景尽收眼底。
“琴韵出帏潜吐柳,书声度岭欲惊梅。披吟莫待黄鹂发,追逐还从青简来”。清朝康熙年间,村人徐敬臣就创立了嵩溪诗社,代代相传至清嘉庆年间,历时百余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嵩溪村民又自发建立了“嵩溪学社”,分成诗文、书法、绘画、科技等组,从1986年坚持至今。漫步在古村的小巷中,不时能遇到一些老人,他们坐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宁静与满足的笑容。他们是古村的守护者,见证了古村的兴衰变迁。与他们交谈,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些关于古村的传说和故事,在他们的口中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建筑的屋顶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小镇的最高处,望着这一片古老的建筑群,心中的悲伤似乎有了一丝松动。这些古建筑,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它们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宁静与从容。而我,又为何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去勇敢地面对生活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也许,我的生活也会如这诗句所描绘的那般,在经历苦难后,迎来新的生机。
这次逃离内卷的田野古镇之行,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我明白了,生活并非只有无尽的竞争与忙碌,还有这些藏在田野古镇间的诗意与美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当我再次回到城市,我知道,那份在古镇中收获的从容与淡定,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