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上好学”令人欣喜
惟馨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21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惟馨
今年我市教育部门将通过开展“六大行动”,进一步提升“品学舟山”品牌亮色。其中,年内将完成5所学校新(改扩)建,新增学位4116个。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据《舟山日报》2月9日报道)。这意味着农民工随迁子女将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一次跨越,实在令人欣喜。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有利于阻隔贫困代际传递,让寒门子弟同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农民工背井离乡辛苦劳作,在自己劳有所获的同时无不希望孩子学有所就,这样就有望一代更比一代强,而不至于陷入“子承父业”的宿命。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难免影响成长,而带在身边又很难在城市里获得学籍。
我市一直致力于从各方面落实农民工同城待遇,其中就包括随迁子女学有所就。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孩子带到舟山,既实现家庭团聚,又接受良好教育。然而,城市的教育资源终究是有限的,面对大量涌入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难免有僧多粥少的尴尬。对此,我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充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公办学校接纳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办学,帮助新居民子弟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解决更多随迁子女“有学上”问题。
不可否认,教育资源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一直存在,同为公办学校也有质量差异。在共同富裕的语境下,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更加强烈,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理应接受同样质量的义务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可及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提质优培,有能力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这显然是可喜的进步。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工长期以来任劳任怨的默默贡献,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体现了城市的应有良心。当下的舟山正在加快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更需要集聚各方人才和劳动力大军苦干实干。为新居民提供包括随迁子女就学在内的更好同城待遇,无疑是优化引人留人环境的必要举措,这必将大大提升新居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并成为“良禽择木而栖”的有力依据。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10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这只是新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还应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市域一体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公办学校教育质量,让“上好学”的亮点凸显、成色更足。